文章來源: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3-30
青藏高原是趙亮憧憬和向往的圣地,但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幸福”會降臨得如此之快。正值辛丑牛年伊始,他和他的“戰友”齊朝榮、張泰山突然接到了機械總院中機檢測的叉車高原試驗任務。高原腹地,巍巍昆侖。一月極寒的氣候是大自然給予的“饋贈”,但同時也為人類的生產經營活動設置了未知的挑戰。海拔4500米,零下30℃的昆侖山口,是他們奮戰的“主戰場”,更是檢驗叉車項目的“競技場”。
2021年1月6日,趙亮帶領試驗組全體成員到達了青海省格爾木。為保證試驗按期完成,他們在還沒有適應高原環境的情況下,就立即投入到了緊張的試驗準備工作中。試驗一開始,這里的復雜情況就給他們來了個“下馬威”。由于地形復雜、路途坎坷,每天單路上往返就需要6個小時。
此次進行試驗的叉車往返都需要由重型車運輸,路途復雜且遙遠,如何保障運輸車輛及試驗車輛的安全是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若保障不利,試驗樣車受損,就會直接影響該企業在項目中的經濟效益。為此,試驗組想方設法、多方聯系,在中途提前預約了檢查車輛停靠所,行駛一段路程后便到車輛停靠所檢查車況,確保車況無誤后再繼續行駛。
此次試驗樣車大多是蓄電池驅動車輛,需要返回駐地進行充電,每天的試驗樣車、備用電瓶和隨車工具等設備都要裝滿四輛平板運輸車。而為了避免車輛超載,再加上車輛尺寸不同,合理擺放貨物也要花費大量時間,因此盡管提前裝車,可近百噸的貨物每天都要裝到半夜兩點多。雖然過程繁瑣、冗雜,但沒有任何人懈怠、抱怨。在前期的實踐摸索中,隊員們沉下心,仔細分析問題與障礙,不斷完善工作方案,為后續試驗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月10日,趙亮帶領全員正式向試驗區“進軍”。當日裝車后趙亮凌晨三點才睡下,頭剛挨枕頭,突然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保障公司五點半打電話告知下大雪了,讓試驗團隊決定是否依然上山開展試驗。趙亮拉開窗簾,看到地上厚厚的一層積雪,頓時猶豫了:一邊是最重要的安全問題,一邊是成本的考量,若保障試驗的全部車輛同時休息一天,就要產生數萬元的成本浪費;但貿然上山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
經過試驗組與保障公司綜合考慮,,路上車少,暫時雪還沒有被壓實,也沒有結冰,保障車輛較重,危險系數相對較小;其次是山路有風,路面上的積雪不斷被風吹散,積雪也許不會特別多。
事實證明大家的決策是正確的,上路后的路面狀況與之前預測的基本一致。試驗組順利安全抵達試驗區后,并沒有一絲懈怠,立刻開始了一天的試驗工作。
1月11日,雪停了,但卻又遇到了罕見的極寒天氣,氣溫驟降將近零下40℃,在上山途中,接連行駛的運輸車的供油管被凍住了,這是他們在平原地區無法想象的事情,隊員們邊扎入寒風中拿著柴油噴燈烤管路。三雙棉襪、保鮮膜捆成“木乃伊”成了他們的防寒標配。兩天的試驗下來,實驗組的斗志卻在不斷的磨練中愈來愈強。
車輛行駛到海拔4500米的昆侖山地,試驗組成員們熱火朝天的工作熱情與冰天雪地的極寒天氣形成了鮮明對比,檢查車輛、功能性驗證、問題分析、開會討論……每天高強度、長時間工作下來,嚴重缺氧是最大挑戰,待上4個小時后做什么都感到不舒服。
即使準備了高原常備藥品葡萄糖、高原安、氧氣罐等,還有很多隊員紛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為了防止血液過多流向胃部導致頭部缺氧頭暈,大家午飯都不敢多吃,基本上只吃七成飽,但試驗任務又需要大量的體力與腦力勞動,再加上寒冷大量消耗人體熱量,隊員們的“餓感”已成了家常便飯。
高原天氣多變,經常“光臨”試驗區的還有8級大風。風一來大家完全不敢張嘴說話,因為一開口就是滿嘴沙子。所有的一切都在考驗著大家的意志,但隊員們不畏艱難,尤其是隊員同志更是沖鋒在前,帶領全隊頑強拼搏、負重奮進。經過一個月的奮戰,試驗組完成了叉車高原試驗的各項指標,獲得了叉車性能的關鍵數據,圓滿完成了試驗任務。此次高原試驗為叉車后續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再次詮釋了中機檢測人“敢為人先、砥礪奮進、善打硬仗、團結協作”的優良精神。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