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4-06
“十三五”以來,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場生態保衛戰在中鋁礦業青石溝礦區悄然打響。從2016年到2021年,洛陽區域事業部青石溝礦區所有礦坑全部回填,礦權全部退出,周邊的工況設施全部拆除。如今,青石溝礦區的生態修復工作正在從“生態治理”向“生態產業化”轉型,“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態格局已初具規模,造福了當地村民,彰顯了國企責任擔當,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廢棄礦坑變身果園
2021年3月6日,正是初春時節,一陣陣歡笑聲打破了青石溝礦區的寂靜。不遠處,一群游人慕名而來,聚集在李保剛家的100多畝櫻桃地里觀賞櫻花,人們興致勃勃,有的人湊近枝頭細細觀賞,有的人挨著櫻花合影。“以前,俺們村里人都嫌環境差,要搬走。現在環境好了,外邊的人還趕著來俺們村玩呢!”提起青石溝的變化,李保剛高興地說道。
2016年,中鋁礦業洛陽區域事業部在青石溝礦區復墾土地550畝,村民李保剛成了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7年年初,他不顧家人反對,承包了村里100多畝復墾土地,栽種了100多畝大櫻桃和40畝冬棗。在他的精心照料下,2020年,他所種植的大櫻桃和冬棗開始結果。5月份,大櫻桃熟了,11月份,冬棗也到了收獲的季節,剛從樹上摘下便被游客搶購一空。
從廢棄礦坑變成果園,李保剛的果園只是青石溝礦區整治修復的一個縮影。5年來,中鋁礦業洛陽區域事業部以生態治理為基礎,統籌礦山利用、地質環境、土地復墾、水土保持治理,重點實施采空區邊坡治理,持續拓寬綠色版圖;以生態產業為重點,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的思路,開展實施生態產業化項目。
在青石溝,如今大大小小的果園還有好多個,除了櫻桃、冬棗,還有數百畝的葡萄、桃、杏、梨、核桃、花椒等,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生態產業化、當地村民創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筑牢黃河生態屏障
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6月,中鋁礦業洛陽區域事業部把位于洛陽市新安縣拴馬村的青石溝礦區9號礦坑作為生態修復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改善該村村民的居住環境,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該區域事業部除督促施工方嚴格履行治理責任之外,還抽調設備人員,成立了“黨員先鋒隊”,并派遣區域事業部的一名副經理作為總負責人,進入施工現場與施工方協同作戰,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礦山治理項目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家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僅用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青石溝9號礦坑共完成回填40萬立方米,礦坑東側高陡邊坡按照每10米一個臺階修建了5個100多米長、6米寬的安全臺階,消除了滑坡的安全隱患。
即使在2021年春節假期,青石溝的生態修復工作也沒有停止,洛陽區域事業部負責青石溝治理項目的副經理鄧沖整個春節假期都是在青石溝度過的。“盡管這個春節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但看著礦區周邊的環境一天天發生著變化,這種充實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鄧沖說道。
傾力打造生態長廊
2021年2月底,青石溝礦區生態治理已基本結束,但比整治更難的,是修復。
為了實施復綠行動,中鋁礦業洛陽區域事業部和政府部門多次協商,并多次邀請有關專家到現場指導,僅僅是為礦區植被修復選擇合適的草種和苗木,就花了不少心思。
用于植被修復的草種,既要能滿足黃河生態長廊的觀賞性,又要能適應該地區的氣候與地質環境,耐旱、生命力頑強。綜合考慮之下,選擇以油松和側柏為主的苗木,中間用多種草籽混合撒播。在9號坑的西側邊坡,植被修復首次采用了掛網噴播的方式。
2021年3月1日至3月10日,洛陽區域事業部組織人員和施工方人員一起到青石溝礦區種植苗木和撒播草種,10天的時間就種植苗木4600棵,撒播草種350公斤。
下一步,中鋁礦業將繼續助力當地發展全域生態旅游業,為青石溝礦區周邊村莊居民收入持續提高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