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的清晨,位于上海崇明第十屆中國花博會園區,突降瓢潑大雨。三航局第十屆中國花博會項目總工楊連佼在走廊里來回踱步,技術經理蔡曉男不時看向窗外園區的方向,此時的花博園牽動著大家的心弦。一小時后,雨停了。大伙兒趕往園區,對主題廣場、園區主路等區域進行細致查看。“地面沒有一滴積水。”楊連佼和蔡曉男不禁松了一口氣,異口同聲地喊道:“成了!”。
他們口中的“成了”就是園區建設創新應用的海綿城市建設,即建成一座會“呼吸”的園區,具備自主滲、滯、蓄、凈、用、排功效,達到生態辦博的目的。位于上海崇明島的花博園總體規劃布局為“一心、一軸、六館、六園”,占地316.51公頃,相當于12個國家體育場的大小。從籌備開始,上海市政府就明確提出要將第十屆花博會打造成規模最大、品質最優、創意最新、技術最前沿的世界級森林花卉博覽會。
“如此廣闊的地域,園區的排水功能必須考慮周全。”楊連佼說道,“開園期間正趕上雨季,如果排水跟不上,就可能頻發內澇,會大大影響舉辦效果。”
項目團隊秉承“生態辦博、創新辦博”的理念,參考國際海綿城市建設的先進經驗,使花博園成為一塊會“呼吸”的海綿,道路綠化帶中間增加植草溝,興建雨水花園、雨水回收系統,形成“呼吸”系統。一旦降雨,雨水或滲透至植草溝和雨水花園,或由管道排至回收系統等生物滯留設施進行滯蓄、凈化處理,完成吸水、儲水,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放水用來灌溉苗木花卉或供場館日常使用,讓花博園名副其實會“呼吸”。
要做“海綿”,“吸水”材料很重要。按照設計,海綿道路及廣場將是花博園海綿化工程的重中之重。其中,呈蜂窩狀結構,具備透氣、透水功能的混凝土是道路成敗的關鍵。
攻關小組立即行動,決定采用強度等級較高的復合硅酸鹽水泥,并選取合適粒徑的石子作為透水混凝土的主要材料。“這是為了保證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孔隙率。”楊連佼介紹說,“抗壓強度關系道路的成敗,孔隙是透水性能的保證,唯有滿足這兩個條件,海綿道路才有實現的可能性。”
選定了材料,項目團隊按照“配方”隨即展開生產,但新的難題緊隨其后。原來,施工班組一天最多只能生產200立方米,照此下去,仍無法滿足工期要求。“必須想辦法提高效率。”蔡曉男臉色嚴肅。
“無論如何也要保證花博園按期交付!”楊連佼下定決心。很快,根據工程量及進度要求,他牽頭制定出一套高效運轉體系,配置兩套攪拌裝置,將作業班組分成多個小分隊輪流生產,人停機不停。經過一番調整,透水混凝土產量翻了兩番,高峰時一天能生產800立方米透水混凝土。
“運輸還得再快些,不然黃花菜都涼了。”透水混凝土屬于干硬性混凝土,初凝時間短,出料后運輸時間必須嚴格把控,否則將嚴重影響質量。為此,項目團隊為透水混凝土修建了一條專用綠色通道,將運輸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海綿道路施工效率大大提升,每日鋪裝量達到5000平方米。
2021年3月,會“呼吸”的園區如期建成并通過驗收。5月21日,花博會盛大開幕,喜迎八方來客。如今,上海崇明百花爭艷,一場難忘的花博盛會正在上演。
【責任編輯:家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