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生意能夠再次紅火起來,多虧了這條路!”湖南湘潭楊嘉橋鎮的御茗軒茶館主人周孝明指著店門口那條嶄新的水泥路笑著說道。
周孝明口中的水泥路名為峽山口路,建于上世紀90年代,是楊家橋、石潭、烏石三大鎮通往湘潭的必經之路。“以前這里是小有名氣的商業街,道路兩邊最多有過120多家商鋪,很熱鬧。”他回憶道。可是,這條路年久失修,而且沒有排水系統,一到雨季就“水漫金山”,堵車頻發,昔日人人喜愛的商業區一時間變成了人人厭惡的“危險區”,老路改造迫在眉睫。
2020年11月,中交三航局建設者來到這里修建蔡石線峽山口路。項目計劃將6米寬的道路擴建成7.75米,如此一來就要占用路邊臨街的部分區域。“開工不久,我們就在征遷上碰了壁。”項目經理趙子材介紹。
征遷之初,許多臨街住戶并不配合,團隊成員決定逐一上門拜訪,了解大家的顧慮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按照規劃,道路建成后,這片空地將建成停車位,可以解決商鋪門口停車難的問題;道路這側將建成雨水排污管道,徹底解決排水困難問題……”趙子材仔仔細細地為住戶介紹著道路帶來的諸多便利。“修路是個好事,有啥不情愿的呢?”周孝明說完就讓人砍掉了門口的三棵老樹為修路“騰位置”。經過團隊成員的耐心講解,商戶們的態度逐漸緩和,征遷問題得以解決。
可是,在雨水排污管道基坑開挖時,項目團隊又遇到了新麻煩。根據地質勘測結果顯示,施工區域附近埋有國防光纜,但具體位置不夠精細。“必須要精準定位光纜位置。”趙子材第一時間請求當地光纜維護站對光纜位置及深度進行探測,結果發現光纜就在雨水管道下方,埋設深度從0.3米到3米不等。
綜合考慮成本、工期等因素后,趙子材決定采取“先開挖移放一側保護,施工完成后再填埋”的方案。可是,光纜深淺不一加大了開挖難度。“效率和質量都要得到保證,要不試試先粗挖再精挖的方法?”項目副書記盛俊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項目團隊的認可。團隊成員結合探測結果,決定從檢查井等明顯位置入手,先采用小型挖掘機進行開挖,當距離光纜約50厘米時換用人工刨除的方法。
開挖過程中,項目團隊特地邀請了光纜維護站的專業維護人員旁站指導,“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大家就像考古隊挖掘文物一樣。”趙子材打趣道,歷時45天,管道開挖工作順利完成。
工期緊,任務重,不分晝夜成了施工常態。項目團隊的努力被當地居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盡管夜晚施工產生一些噪音,但他們毫無怨言。臨街的商戶更是自愿通宵點亮自家的門燈,為建設團隊送來更多的光亮。“這就叫‘民燈’點亮民心路。”趙子材說道。
【責任編輯:家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