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號周志亮:自主創新扮靚高鐵國家名片
中國通號周志亮:自主創新扮靚高鐵國家名片

文章來源: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3-14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志亮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作為長期耕耘在軌道交通列控技術研發制造領域的中央企業,中國通號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繼續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動中國高鐵列控技術引領新發展、展現新作為。
一、十八大以來我國軌道交通列控技術發展取得的成就
(一)打破國外壟斷,為中國高鐵裝備“中國大腦”。作為指揮高鐵列車安全高效運行的“大腦”和“中樞神經”,列車運行控制這一核心技術一度被國外跨國公司壟斷。在高鐵建設初期,我們采取了“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引進國外技術,發展中國高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引進消化吸收,關鍵是自主創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國務院國資委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中國通號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整合全系統科技研發資源,集聚3000人的科技精英,用三年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30年才完成的技術跨越,全面攻克了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地鐵領域列車運行控制五大核心技術,并實現了關鍵核心裝備的100%國產化。我國完全自主的高鐵C3列控系統已經在大西線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各項安全性能均優于國外系統,能夠對國外系統進行全面替代,這是繼標準動車組420公里時速交匯試驗之后,中國高速鐵路技術自主化的又一階段性成果。在打造“中國高鐵”國家名片的偉大實踐中,中國通號建立了軌道交通設計研發、裝備制造和工程服務三位一體的全產業鏈,成為全球唯一一家能在軌道交通控制領域提供全套產品和技術的企業。
(二)適應國情路情,為全球高鐵貢獻“中國智慧”。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擁有比中國更豐富的氣候和地質環境,也沒有哪一個國家擁有中國這樣的復雜路網和鐵路樞紐。我國幅員遼闊,從北到南跨越寒帶、溫帶和熱帶,從東到西跨越高鹽沿海、風沙戈壁、高寒高原;從路情看,我國鐵路開行了90公里到350公里多個速度等級列車,具有長大干線多、鐵路樞紐多、列車運行密集的特點,這樣的國情路情,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我國高鐵運營里程已超過2.2萬公里,超過國外其他國家運營里程之和。中國通號參與了我國全部重大高速鐵路建設,積累了寶貴的建設經驗,積累了3萬多個案例庫,超過國外跨國企業案例數總和,每一個案例都是中國解決高鐵建設難題的具體體現。在全球首條高寒地區長大干線高鐵-哈大高鐵建設中,我們攻克了車載測速測距邏輯的核心代碼,解決了高寒風雪導致列車產生嚴重速度跳變,引起大范圍列車停車延誤的難題;解決了高鐵列車高速運行下車體掉落冰塊砸壞定位應答器,導致高鐵不能準確定位的難題。在高鐵樞紐建設中,我們解決了高鐵列車跨線運行,完成自動控制權移交,實現“全國一張圖”運行,互聯互通的世界性難題,為解決列控系統全球適應難題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依托2萬多公里高鐵建設積累的豐富經驗,中國通號建設了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3個綜合實驗室、48個專項實驗室,能夠同時開展2000公里高鐵、1000公里城際鐵路、100公里地鐵和5個大型鐵路貨運編組站進行綜合仿真測試,成為我國高鐵建設運營的突出優勢和世界軌道交通行業的寶貴財富,標志著我國高鐵列車運行控制技術已經走在全球行業前列。
(三)推動我國軌道交通率先進入“自動駕駛時代”。軌道交通自動駕駛是列車運行控制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相比于列車控制系統指導下的人工駕駛,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可靠性更高,是全球軌道交通控制技術的發展方向。在中國通號列控技術引領下,我國高鐵、城際鐵路、地鐵、中低速磁懸浮、貨運鐵路在全球率先進入自動駕駛時代。
在高鐵領域,中國通號研發出全球首套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系統(C3+ATO),讓中國高鐵運營更加智能、安全;在城際鐵路領域,中國通號已經在廣東莞惠城際成功打造了全球首條自動駕駛鐵路,可保障城際列車最高時速200公里下自動駕駛、精準停車,助力我國城際鐵路跨入公交化運營時代。在地鐵領域,中國通號自主研發的地鐵CBTC系統,成功裝備北京地鐵8號線,實現了對原有國外信號技術和設備的完全替代,徹底打破國外公司對城軌高端控制裝備的壟斷,具備全時、全程無人駕駛功能,目前正在重慶地鐵5號線實施全球首個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推動地鐵建設運營模式的變革。在中低速磁懸浮領域,裝備中國通號中低速磁懸浮列車運行控制系統(MATC)的北京S1線成為國內首條實現自動駕駛的磁懸浮線,運營效率大大提升。在貨運領域,中國通號自主研發的編組站綜合自動化系統(CIPS),具備編組站指揮綜合自動化和管控一體化功能,實現了貨車調度、管理、作業的全盤自動化,使我國鐵路貨運一天的裝車量相當于歐洲一個月的裝車量,奠定了我國鐵路運輸強國的國際地位。
(四)建立中國標準,推動中國技術標準“走出去”。高鐵建設,標準先行。我國主導研究并牢牢掌控了中國列控系統(CTCS)的總體設計,按照全路統一規劃原則,建立了符合國情、路情的列控標準體系,滿足了高速鐵路與提速、既有鐵路間的互聯互通需求,滿足未來向CTCS更高等級發展的要求。
中國高鐵走出去不只是企業走出去,更需要中國技術和標準走出去。“一車、二路、三系統”是中國高鐵的三大核心要素,其中系統就是中國通號高鐵列車運行控制系統。今年,中國通號自主研發的列車運行控制核心設備無線閉塞中心(RBC)、車載自動防護裝備(ATP)和地面電子單元(LUE)先后順利通過歐盟互聯互通認證,獲得了走出去的“通行證”。
作為中國高鐵“走出去”聯盟的重要一員,中國通號在國家有關部門牽頭下,正在參與印尼雅萬高鐵、巴基斯坦拉合爾橙線、印度鐵路貨運改造項目等項目,今年已經成功開通肯尼亞蒙內鐵路,并積極跟蹤俄羅斯莫斯科-喀山高鐵、美國加州高鐵、中泰鐵路、中老鐵路、馬新高鐵、匈塞鐵路等,推動中國高鐵及全套技術標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國高鐵”靚麗的國家名片。
二、軌道交通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的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
近年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出現,使得傳統的電子信息產業產生了巨大變革,這必將推動新一代軌道交通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的研發與制造。同時,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施,以及國家綜合軌道交通“一體化”建設需求也對列控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新技術的發展正在催生新一輪的軌道交通列控技術變革。一是衛星定位、車地無線寬帶、移動閉塞等技術在新一代列車運行控制技術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基于無線傳輸、衛星定位技術的信號控制系統,具有ATP、調度指揮、軌旁設備的控制及計算機聯鎖功能,將最大限度發揮調度中心及車載設備功能,成為下一代列車運行控制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二是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技術與列車運行控制技術的融合發展更加深入。軌道交通將由之前關注單純的移動體設備傳輸到更加關注移動體設備、旅客、信息流三者關系;在設計研發、運營維護等階段,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云計算處理存儲技術和移動互聯技術,將進一步提高旅客體驗,增強互動性,有效提升研發設計效率和工程運營維護分析預測水平。三是通用技術平臺更加專業化、標準化、模塊化。隨著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飛躍發展,基于不同安全等級、適用不同需求的通用安全平臺的研發更加活躍,信號系統的專業化、標準化、模塊化程度更高、更精,將最大限度實現設計功能的共用,提升系統設計的標準化程度,快速構建不同功能需求的系統。
(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對軌道交通列控系統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隨著中國高鐵建設對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強力拉動的示范效應,全球掀起了一股“高鐵熱”,有高鐵規劃的國家已經遍布六大洲近20個國家,總里程近2萬公里。同時,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施也帶來了新的海外發展機遇。目前,我國已與包括俄羅斯、巴西、泰國、印尼在內的28個國家洽談合作開發鐵路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在面臨巨大市場機遇的同時,也對軌道交通列控系統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加快新技術與鐵路系統的有效融合,開發出技術含量高、適應海外目標國市場需求、具備互聯互通技術規范的新一代列控技術的任務更加緊迫;二是細分不同國別市場需求,開展列控技術標準關鍵條款基礎上的差異性研究分析,“量身定做”的系統解決方案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三是開展滿足目標國需求的列控系統適應性開發,系列化、層次化海外列控產品裝備體系有待于進一步構建。
(三)國家綜合軌道交通建設“一體化”需求對軌道交通列控系統發展帶來了新挑戰。在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建設大運量、綜合化、節能環保的軌道交通體系成為了社會的廣泛共識。盡管高鐵、城際鐵路、地鐵等軌道交通運輸特點有所不同,但仍在安全技術、閉塞技術、ATO技術等方面存在共性,具有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的趨同性,可以通過努力,形成共同的功能需求規范,增加設備互換性及互操作性,實現鐵路干線與城市軌道交通之間的互聯互通轉線功能,提升軌道交通整體運輸效率,實現高鐵、地鐵、有軌電車、城際鐵路運輸的無縫銜接,以安全、快捷、舒適的軌道交通服務,改善大眾出行方式和體驗,大大提高城市整體運輸效率。
三、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推動中國軌道交通列控技術引領新發展展現新作為
(一)加強頂層架構設計,構建開放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強統籌布局,規劃建立企業內上下游協同、國內產學研結合、研發資源全球配置的協同創新體系,逐步形成前瞻性與共性技術研究、系統技術與產品研發相配套、全產業鏈梯次的研發體系架構;發揮市場引領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推進新科技成果的上道實驗和示范工程;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托“互聯網+”打造眾創、眾包、眾服、眾籌平臺等方式,廣聚社會創新創業資源,加快創新項目孵化,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二)進一步強化自主技術創新,打造系列化列控系統產品體系。進一步提升自主化C3列控裝備技術水平,通過將自主化技術不斷在產品鏈上延伸,實現產品裝備系列化,保持在既有高鐵列控領域的技術和產品優勢。同時,加快基于移動閉塞、衛星定位的下一代列控系統研發,推進光纖技術在軌道交通安全控制領域的基礎研究,開展高速寬帶、云平臺等與列控技術的融合研究。充分發揮中國通號研發設計、裝備制造、工程施工“三位一體”產業優勢,完善基礎產品,形成配套完備的產品體系。
(三)加快形成完備的海外技術裝備體系,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加強需求引導,結合目標國實際,重點研究符合海外需求的列控系統解決方案;加快產品認證認可,實現產品準入,通過整體裝備輸出的帶動,開展綜合運輸系統、綜合自動化、智能運維等系統和產品的輸出,加快新業務、新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突破。結合海外整體集成、工程總承包等項目實施,積極推介中國標準裝備,不斷擴大中國標準市場占有率;優化生產制造布局和國際產能合作,逐步實現研發、制造等資源配置全球化。
(四)把握發展機遇,進一步提升綜合化軌道交通“一體化”建設能力。開展鐵路CTCS與地鐵CBTC體系互相融合的列控技術基礎研究,通過共用技術和系統兼容性設計的提升,實現高鐵與城際鐵路、地鐵等不同線路制式間的跨線運行;深入分析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組織模式,深化高鐵、城際鐵路、地鐵、有軌電車互聯互通需求分析與實現,創新開發深度集成、業務一體、運營管理智能化的城市綜合運輸體系。
(五)優化研發資源配置,為深化創新驅動戰略實施提供堅實支撐。強化科技創新在企業資源配置中的優先地位,采用多種方式聚集創新資源,加強在基礎研究、原創性成果研究領域的科技資源投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合作開放、互利共贏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以全球視野謀劃創新,通過建立海外研發機構、參股并購等方式,建立國內外協同創新機制;建立健全創新人才中長期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創新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總之,面向未來,中國通號將瞄準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把軌道交通列車運行控制技術發展作為戰略必爭領域,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資源鏈,加快推進下一代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加速科技成果產業轉化,在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為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提升中國高鐵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而不懈努力。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