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楠:2022年建成空間站,要做一些前人沒做過的事
張柏楠:2022年建成空間站,要做一些前人沒做過的事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3-14
3月11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載人空間站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空間站光學艙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接受央視《兩會面對面》節目采訪,介紹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規劃與特色、下一步面對的問題,還談了他對航天事業的理解。
Q1 空間站研制到什么階段了?
按照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前兩步已完成,包括載人飛船和空間實驗室工程,發射了11艘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現在的主要任務是空間站研制。如進展順利,2022年前后中國空間站會如期建成。
Q2 在設計空間站的時候,有模子可以學嗎?
我國是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或主導)建設空間站的國家,客觀地說確實借鑒、學習了很多東西。但不同的國家,國情是不一樣的。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比較務實。中國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可能是全世界最小的空間實驗室,中國空間站如果建成的話,規模也不是最大的。我們看重的是什么?是要達到目的,解決應該解決的問題。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此前的任務主要是為了掌握空間站建造的關鍵技術,包括交會對接、物資補給、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等關鍵技術。要在空間實驗室階段把這些問題解決掉,從而降低空間站建設的風險。從這個目的來講,中國兩個8噸多的空間目標飛行器/空間實驗室就干成了這件事。美國天空實驗室近百噸,非常大,但它沒有解決補給和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的問題。
Q3 面對新目標、新任務,有哪些風險與壓力?
我們現在做的一些事,是前人沒有做過的。這種事越來越多,風險就更大了。在“追趕”階段,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出大的路線錯誤,風險相對比較小,成功概率比較高。現在慢慢走到前沿,你不知道哪一條路能走通。
為什么現在大家提倡要能夠容忍失敗,就是因為現在的決策風險比較大,需要做的事更多也更難。試錯是工程師要面對的。現階段試錯的代價很大,所以壓力也很大。不僅是我,團隊中的年輕人壓力也特別大,大家互相鼓勵。
我國空間站示意圖
Q4 有沒有想過換一個輕松的崗位,或者離開這兒?
這倒沒想過。我感覺干這件事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有成就感,挺好。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學習非常好,但后來去了美國。去美國前幾年,他生活特別好,買了大房子、三輛轎車,那時我還一輛轎車都沒有。
Q5 現在他羨慕你嗎?
我想他是羨慕我的。那時候他出國還是我勸他,現在我挺后悔勸他去的。華人在美國真的有天花板,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難再發展。他要留在國內,做得會比我好。我覺得年輕的時候會更看重房子和車,到年紀大了、最后問自己這輩子做了點啥的時候,在國內和國外的感覺可能就不一樣了。
Q6 您怎么理解你們從事的這份工作?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載人航天是一個有夢想的事業,偉大的事業始于夢想。這既是集體的夢想,也是個人的夢想。這是我要干一輩子的事業,我的夢想就是能讓中國人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張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