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劉忠: 新時代產業工人不僅僅要有一技之長
全國人大代表劉忠: 新時代產業工人不僅僅要有一技之長

文章來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3-18
劉忠自1990年進入航空工業凌峰工作至今已有29年了,前10年是銑工,2000年公司引入數控設備,劉忠成為一名加工中心的操作工。現在他是航空工業特級技能專家,凌峰設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劉忠履職兩年了。他說自己的視野更開闊了,對很多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中,劉忠談到了產業工人在制造強國戰略背景下、在智能制造的潮涌中的何去何從與責任擔當,談到了他心中對大國工匠的理解,以及一個工匠的專注與幸福。
新技術的應用和制造的高質量、高精度,對一線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原來大部分是單一操作,能看懂圖紙就能加工一個產品。現在不一樣了,一技之長只能解決我們的基本問題。”劉忠說,尤其是對于質量高、精度高、工藝復雜的現代裝備建設,技能工人要在一技之長的基礎上了解工藝、了解材料。在中國制造融入世界發展中,“我們還要有拿來主義的觀念在,”劉忠說,技能工人要充當接軌市場引進世界先進技術的義務,要最大限度把我們的技術和世界聯系起來,利用自己在一線積累的大量經驗為工藝規劃和采購提供建議,緊跟生產理念、生產工具的改進。
2016年,凌峰設立“劉忠技能大師工作室”,組織技術攻關、經驗推廣和人才的發掘與培養。劉忠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現在是橫向縱向都在發生聯系,相互之間有一種促進作用,技術也能進行交流,在這個平臺上工人能夠得到快速成長。“作為一個技術工人,特別是骨干型技術工人,除了具有所需要的技能和需要擴展的業務,還要有管理才能。”
在經歷過手工操作,也正在與數字化加工打交道過程中,對于智能制造的潮涌,劉忠怎么看呢?“我們希望它更快地到來。”從近兩年不斷見諸媒體的用工荒可以看到,年輕人不愿意從事一線操作工作,劉忠說,這個工作枯燥、孤獨,而且交流又少,智能化的到來對此肯定是助力,有助于我們把更多的人解放出來到其他崗位。但同時,劉忠也切身感受到,我們正走在由手工、數字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路上,我們的能力還不足以支撐這么龐大系統的全流程運行,特別是航空裝備研制的特殊性,批量、小批量和試制的穿插對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呼喚人才的升級。生于20世紀70年代,劉忠說自己這代人要做從手工到智能化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把關于工藝、作業指導書、生產準備的理念傳承給下一代,“把我們掌握的技術通過信息、通過互聯網、通過智能化融入到生產鏈中。”
高端制造業對高技能人才求賢若渴,但職業教育目前又滿足不了制造業的需求,對此劉忠表示,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缺乏針對性,缺乏有經驗的教學資源,而且國家的投入又太少。凌峰地處廣漢,隸屬德陽,德陽是重工業制造基地,但是高端制造基礎仍相對薄弱,他在走訪調研中發現當地的職業學校有高精尖的學習工具,但利用率低,很多老師都不具備從業資質和經驗。回想起自己的職業教育經歷,劉忠說,我們進廠后能很快在技術上拿得起來,是得益于當時的老師都是企業高級技術員、高級工程師、項目主管,他們既能理論聯系實際,又能從產能、工藝、技術和方向上進行全面的教學。“我們國家的技術產能、技術力量、技術儲備基本都在大型企業里面,特別是系統的技術儲備,職業教育應該充分利用好這部分資源。”劉忠同時建議職業教育可以借鑒德國的模式,雙元制教育及早分流,把企業需求和職業學校培訓結合起來,定向培養和市場變化相結合。“建設制造強國,要在技術上大做文章,必須有高技能人才支撐,國家應更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劉忠表示。
從20歲進入凌峰至今已近30年,劉忠從未離開過一線操作崗位。“你心目中的大國工匠是什么?”“既專一還要傳承。”劉忠說,作為一個工匠,不要給予他太多的要求,不要給他太多的壓力,就讓他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穩定,技術穩定、產品質量穩定、水平穩定,他要不斷進步,他干的產品在不斷進步,精度要求越來越高。但是這種環境中他還能保證質量穩定,這就是一種工匠精神。”劉忠說,很多工匠在前期是不被別人發現的,短期內也看不出他的效果或價值,希望社會能發現并宣傳這樣的工匠精神,因為我們要激發更多的人到這個行業里來,在這條路上我們可以找到人生的成功點。
劉忠一家三代十口人都有在航空工業工作的經歷,家里三兄弟都是技能方面的專家,在他的心中,航空報國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責任編輯: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