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Young起來·青春印跡】我和我的大管廊
【新時代 Young起來·青春印跡】我和我的大管廊

文章來源: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4-30
“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曾是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一公司父輩建設者的鏗鏘誓言。如今,在合肥高新區綜合管廊一期工程PPP項目里,也有一群年輕的80、90后建設者,他們將青春奉獻給火熱的施工現場,把青春和熱血融進這一條被稱為城市“拉鏈”的狹長管廊之中,見證著安徽電建一公司開啟“大建安”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宏偉藍圖。
技術員張蒙蒙在黨員活動室內為工友講黨的十九大報告
合肥高新區綜合管廊一期工程PPP項目為合肥首批管廊試點項目、國家住建部和財政部雙示范項目,建成后滿足區域電力、通信、給水、再生水、供熱、污水及燃氣等管線的敷設需求,實現城市地下空間的集約化使用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管理員工多為80后,90后,有6名黨員,25名團員,是一支朝氣蓬勃的生力軍。在30歲的年輕項目書記吳言杰帶領下,他們攻堅克難,高效推進,創下五項省市第一:征遷速度最快、管廊主體建設最快、管廊建設主體最長、融資落地最快、入廊協議簽訂最快,并成功亮相安徽省改革開放40周年科技成果展。這一系列成績離不開年輕建設者們夜以繼日、不辭辛勞的付出,他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建設著“大湖名城,創新高地”。
年輕建筑技術員馬謙在做項目前期測繪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合肥高新區綜合管廊項目自開工以來,青年人強化技術牽引支撐生產,發揮技術“筑底”作用,嚴格貫徹公司技術管理要求,加強技術管理和優化,促進各項生產管控有效提升。第一時間成立技術管理小組,由70后項目總工趙瑞擔任組長。作為這個年輕團隊里的老大哥,他首先完善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職責。面對首次嘗試的全敞開式線性工程,項目技術管理人員對照圖紙,積極策劃,針對項目難度最大的“大戶型”四艙結構,技術人員連天加夜制定專項施工方案。
“管廊結構越大,給施工帶來的難度就越大,任何環節都容不得半點馬虎。”來到最寬的綜合倉,趙瑞詳細介紹起管廊的誕生歷程,先要做支護,挖基坑。不同于處于郊區的常規火電施工,可以“白紙上作畫”,在人口密集,交通繁忙的鬧市“開膛破肚”修建地下綜合管廊,是一項“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技術活。高新區地下綜合管廊柏堰灣路示范段位于合肥市主干道方興大道下方,馬路兩旁,樓連著樓,施工空間非常局限,在這樣的“立錐之地”挖開一個13米寬、7米深的巨大基坑,這樣的施工方法帶來的第一挑戰便是基坑邊坡支護。迎難而上,項目部按照實際情況,精心編制了《深基坑專項施工方案》,通過專家多次論證后,開始在現場實施。
“我們在施工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了經驗,無論是工法還是施工技術,都不存在大的難題,但有個麻煩一不小心就會惹上身來。”作為工程部負責人的80后黨員丁創業的眉頭突然一緊,仔細詢問后得知,原來他口中的這個“麻煩”是指暗藏在地下的各種管線。盡管在設計階段,管廊設計者要查閱所有能找到的管線普查資料,徹底摸清此前地下空間的利用情況。不過,有些管線鋪設年代較早,圖紙很難再找到,有些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直接埋在土體中,而且,過去有些管線實際上也并未嚴格按照圖紙施工,使得設計難度陡增。面對未知的地下空間,一不小心就可能挖破某個管線,由此帶來的“麻煩”,往往不亞于施工本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進行“物探”,相當于對開挖范圍做一次全面的“核磁共振”,一點一點地摸清地下情況才行。即便如此,也存在著漏探率,只能小心開挖。
基坑形成后,就該給管廊做地基了,這是防止管廊沉降,影響使用壽命的關鍵環節。好在管廊所在的位置較為幸運,盡管基坑挖到了地下快10米深,并沒有出現滲水現象,土體穩定性和承載力都比較高,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施工難度。“如果遇到軟土地基,就必須采取換填或者其他特殊的技術措施來進行處理。”丁創業解釋到。此外,管廊在結構上還被“切割”為20米一段,中間用3厘米寬、伸縮性更強的橡膠止水帶相連。“這樣做,管廊整體就像人的脊椎一樣,兩段之間的橡膠止水帶相當于‘軟骨組織’,韌性和抗震性能更好,即便有一段‘點頭’下沉,也不會出現‘攔腰折斷’的現象。”趙瑞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進入了管廊主體結構施工之后,在艙體里光滑平整的墻體上看不到工程中常見的蜂窩麻面,兩段管廊連接處過渡平順,看不到錯臺現象。這樣近乎完美的工程質量,得益于一件施工“法寶”------青年技術員精心研發的模板臺車。相較于傳統的木模板,管廊模板臺車采用軌道式移動實現了機械化、智能化和裝配式施工,在減少模板安裝人工費用、周轉材料投入使用、加快施工進度、確保施工安全、提高工程質量等諸多方面凸顯出獨特優勢。
“在主體結構成型的過程中,還有一道非常關鍵的工序,那就是要給管廊外側穿上一層‘雨衣’,做好防水工作。”趙瑞繼續補充道,“管廊采用新型防水涂料-----丙烯酸鹽,‘一次成功,終生受益’,管廊打造‘百年工程’全指望他了!區別普通卷材式防水,這種涂料簡單方便,經久耐用。”
從做支護、挖基坑到打基礎、立骨架,再到主體結構形成,以及后期的基坑回填和道路工程,每一個環節,趙瑞和他的技術團隊都在不斷地探索技術優化,省時省力的同時也為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項目部百日攻堅”青年突擊“隊旗
“安全至上,環保先行”
深入管廊項目現場,每一處作業面都做到“工完料盡場地清”,各種材料、設備、機具做到定制化擺放,干凈整潔。每一位作業人員都身配標識個人信息的二維碼上崗證,按照“安全口袋書”上的指示規范作業。在管廊開建的300多天里,實現了安全生產“零事故”。
90后安全部部長吳建兵每天在三條路段來回穿梭巡查,任何風險源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針對管廊施工具有直線形、大開挖露天式作業及安全管理作業面長、作業點多、流動性大,不利于作業人員、外來人員、車輛進出“三全”管控特點,項目重點識別深基坑及高邊坡、臨租機械、施工用電和腳手架搭設等四大危險源,實施針對性管控預防。如今項目進入安裝和回填施工階段,必須重點防范防碰撞和密閉空間作業等風險。”吳建兵介紹。同時,項目部吸納合作隊伍安全員進入項目安全管理網絡,立足安全制度建立、分包資質管理、集采平臺準入及施工過程管控等舉措落地,切實推進“承(分)包安全+”管理。
項目部致力于創建花園式施工現場,始終將綠色施工作為一項貫穿建設過程的重要任務來抓。現場植被郁郁蔥蔥,花卉春意盎然,加上安置于工地各處的“降塵利器”霧炮機,正源源不斷地噴射著水霧,讓施工現場多了幾分自然、舒心。合肥廣播電視臺記者在現場采訪時,對于施工場地的優美整潔贊嘆不已。小吳書記介紹:“為了落實合肥地區‘藍天工程’環保要求,我們配備了灑水車、噴霧器,研制了雨水儲存和自動噴淋系統,大面積草皮覆土和裸露地表蓋防塵密網等,努力打造生態管廊。”這個標準化工地成為了高新區建筑工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被安徽省評為“環保先進單位”。
現場活動室內,90后建筑技術員張蒙蒙正在利用電視屏給工友講解建筑施工的工藝知識;安全體驗區內,幾名年輕工人拿起手機輕輕一掃二維碼展板,項目概況、安全技術交底、質量工藝標準等內容悉數出現。這是該項目打造“智慧工地”的一個縮影。在綠色施工可視化、環境監測數據化、人員管理智能化和安質環管理信息化方面,合肥高新區綜合管廊項目展示出別致的“智慧頭腦”。
項目團青在合肥管廊徽派門樓前合影
“開啟管廊智慧能量”
合肥高新區綜合管廊項目部積極推廣新技術應用,將BIM技術實時運用在施工現場,建設總平面布局和動態圖,對現場管廊建設實景利用BIM技術在現場演示,實時指導現場施工。項目部成立BIM 小組,項目部“一專多能”的27歲建筑技術員馬謙擔任組長,負責項目的BIM技術管理和應用工作,并邀請公司BIM工作室成員現場指導BIM技術。
現場每一位管理人員手機上都安裝了BV系統,實現了對現場的即時管理。在安全體驗館里,專門設置了VR體驗室,該項目融合BIM技術與VR技術將現場實景模擬到3D動畫里,利用BIM+安全進行安全可視化、體驗式交底。項目還實現了BIM技術與無人機航拍技術融合生成誤差在一厘米內的高清虛擬實景,用于現場土方測量等,降低了測繪人員現場實測安全風險和提升了管理效率。該項目利用無人機航拍和無線監控系統動態掌握現場情況。同時,項目部率先使用公司開發的安培在線軟件,信息化、智能化開展新進人員安全教育,與二維碼技術結合,助力了農民工實名制管控。目前,該項目部正研究“BIM+大數據分析和運營管理”,助力公司實現25年的智能化運營。
通過馬謙和BIM 小組人員的共同努力,《合肥高新區綜合管廊一期工程PPP項目BIM及“BIM+”技術綜合應用》獲得2018年“優路杯”全國BIM技術大賽銅獎。馬謙還發揮自身優勢,先后參與編制《安徽省城鎮綜合管廊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安徽省BIM技術應用案例》。完成了《基于公司標準化三維場布模型的新型現場文明施工技術應用》《BIM技術在大型PPP市政工程中的應用研究》等多項智慧工地、BIM技術應用課題,得到了公司和社會的廣泛認可。電力建設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電力企業管理創新論文大賽二等獎、全國電力職工技術成果三等獎、電力行業金橋獎項目三等獎。馬謙還代表公司參編安徽省《BIM技術應用案例》編制,為安徽省住建廳組織編制的團體標準。一份份榮譽成為見證他成長的勛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合作共贏,再續筑夢”
在合肥的天空下,“電建鐵軍”這支來自安徽電建一公司的80、90后管理團隊,在管廊施工中經受著酷暑嚴寒的考驗,他們沒有豪言壯語,他們與飛塵相伴,與孤單為伍,用自己的足跡丈量近6.7公里的管廊,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現了不平凡的風采,在青春的輪回中將一股熱血和赤誠,滿懷激情和希望全部拋灑給這條管廊,用雄厚的實力、誠信的履約讓工程業主信服,更用頑強的意志、高尚的品質贏得政府的好評和同行的敬佩。
目前安徽電建一公司取得的成果才剛剛嶄露頭角,這群年輕人立志要承建更多的精品管廊項目,因為有真抓實干的干部團隊,有良好的施工隊伍做支撐,有優良的口碑。他們相信,用青春和熱血熔鑄“至精者 贏未來”的安徽電建一公司,一定能在管廊工程建設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也一定能在開發潛力巨大的“大建安”市場中大有作為,在自身的“筑夢”過程中華麗轉身,將筑夢的美好愿景奉獻給祖國的建設事業。 (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一公司 李楠)
【責任編輯:姚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