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旅游集團公司[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6-28
秦衛華是中國旅游集團沙坡頭景區的一名普通員工,他在這里的物業崗位干了十幾年。“我就是一名為養家糊口平凡而努力生活的沙坡頭人,家人同事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這是他這個小人物的生活準則。沒想到,就是他這個小人物,今年年初卻做了一件很多大人物都做不到的事情,他毅然捐獻造血干細胞,為一名13歲小女孩點燃了生命的希望之光。他的這一善舉在沙坡頭景區和中衛市傳為美談。
時間還得追溯到去年的12月,當秦衛華得知自己與一名國內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后,當即決定前往捐獻。他知道,目前全國有上百萬白血病患者,并以每年7萬的速度在增加, 而且其中大多數是兒童,每年因白血病死亡的人數都高達5萬以上。電影《我不是藥神》中講到,患白血病后如果不靠昂貴的特效藥,那最終的結果就只能是等死,而且該病治療時間長,能夠迅速的榨干整個家庭的積蓄,最終落下家破人亡的悲劇。秦衛華明白,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的幾率非常小,因此,對于自己能夠給予患者救命火種,他發自肺腑的感到幸運和喜悅,幸運的是自己配型成功,有機會加入這樣一次難得的生命傳遞;喜悅的是自己的行為確實能夠挽救他人的生命,這也是他的初心。
跟許多中年人一樣,秦衛華上有老下有小,還有一位勤勞賢慧的妻子,三年前小兒子的出生讓這個家庭增添了許多的歡樂,同時也讓兩口子更深刻的理解了小生命降臨的希望和意義;對于這次造血干細胞捐獻,家人起初是猶豫和反對的,害怕因為捐獻對秦衛華產生不良影響。通過秦衛華本人的堅持和工作人員耐心細致的解釋,妻子率先表示支持了丈夫的決定,她說:“我作為一個母親,我能理解孩子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孩子健康家里就有了希望,如果別人需要我的幫助,我愿意把這種希望傳遞給他人”。對于妻子的理解和支持,秦衛華非常感動,同時也更堅定了他傳遞希望的決心。
在家人、中衛市紅十字會和景區公司領導的鼓勵支持下,秦衛華由妻兒陪同赴第四軍醫大唐都醫院捐獻造血干細胞,成功延續了一個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成為全國第8018例、寧夏第39例、中衛市第5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當這個13歲的女孩子和他的家人感謝他時,他心里還生出了絲絲溫暖,也許自此以后,他又多了一個血脈相連的遠親。
秦衛華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返回后,寧夏回族自治區紅十字會、中衛市紅十字會、沙坡頭景區公司領導及志愿者紛紛到機場熱烈歡迎并送上祝福,有人問他:如果下次還遇到這樣的事,你還會去捐獻嗎?秦衛華堅定的回答:“我一定去!”
對于這樣一個善舉,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勇氣和動力,但對秦衛華來說,這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多年的企業文化熏陶讓他從一個懵懂的小伙逐漸成長為希望的傳遞者。
在工作中,秦衛華是一名物業部門普通員工,“崇尚自然、以愛為本”是他每天都必須要背誦理解的晨會內容。景區內方圓幾公里的樹木、花圃施肥澆水、衛生間的按時清潔和園區內垃圾清理及環境維護,這些實際工作他一干就是十幾年,每天的工作簡單而且快樂,但也同樣賦予他責任和擔當。他說:“我原本就是一名為養家糊口平凡而努力生活的沙坡頭人,家人同事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為了保證景區“垃圾落地不超過8 分鐘”的服務承諾,他和很多善良有序的環衛工大哥大姐們一起在景區幾公里的沙漠黃河之間不停穿梭,即使在日接待近4萬游客的黃金周期間,也同樣能夠做到地上不見一片紙屑、沙漠不丟一支煙頭。由于景區較大,接待崗位比較分散,為了保證崗位員工的準點飯菜,他也會獨自一人駕駛那輛裝滿了香噴噴飯菜和同事餐具的“小黃”吉普車在幾公里的沙丘上穩穩前行,連菜湯都不會溢出。不管多忙,他都能讓一線員工吃上熱飯熱菜。每年的景區傳統文化培訓,他也是一課不缺,必要的時候總是身體力行、現身說法,通過自己的理解與大家一起分享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生活智慧。
秦衛華所在的景區踐行尊重、理解、關懷游客和關心員工的管理準則,力求達到最人性化的“5A”星級服務。同時,愛生命、愛生活、愛工作、愛家庭、愛集體、愛國家、愛自然的工作信條也在詮釋著“崇尚自然、以愛為本”的沙坡頭座右銘。
多年來,在中國旅游集團沙坡頭景區的接待服務中拾金不昧已形成工作的道德信條,僅在2018年, 各崗位員工共計撿到游客遺失物品196起,為游客尋回手機50余部,收到微信、來信感謝20多封,游客致電622次,其現金和物品折合人民幣73.41萬元。游客來信說:“我們到過全國許多景區,也在日常生活中目睹過人情的冷漠,但沒想到在寧夏的沙坡頭景區,在感受到優質服務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人性深處的善良,你們真的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通過一件件小事,沙坡頭精神慢慢的滲透進了這片“愛”的土壤,讓五湖四海的游客“從滿意到感動”。也許我們不是最美的景區,但生長著最美的心靈。分享自然是我們的工作,傳遞希望則是我們永遠追求的夢想。
【責任編輯: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