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9-03
“把我國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1960年,有這樣一群建設者轉戰天寒地凍的北大荒。經過三年艱苦奮戰,大慶油田基本建成,結束了中國依賴“洋油”的時代。1970年,這群建設者又投身國家級戰備煉油廠——荊門煉油廠建設,為我國能源儲備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們在崢嶸歲月里,“建”證了共和國摘掉“貧油帽”的歷程。
一把瓦刀砌筑忠誠
講述人:盧紀元(大慶煉油廠“建”證人,中建一局二公司原黨委督導員)
我是共和國同齡人。1960年,我隨家人住在北京鼓樓大街。一天,在建設部上班的父親接到了支援大慶建設的命令,父親同事跟我母親說,“大慶的條件很艱苦,你跟孩子可以不跟著去”。但母親說,“建設祖國還能怕苦嗎?”就這樣,我們一家人從北京到了大慶。
當時大慶條件非常艱苦,每人每天二兩代食、每月補1-1.5斤油、每三天吃一次豆腐、每月發半斤肉。一個借來的牛棚,成了局機關辦公、開會、吃飯、睡覺的場所,一個亂墳崗上搭起的地窨子,成了90多戶家屬的住宅。
面對全新的施工領域,我們經驗不足、設備不全,加之近萬名職工和家屬經過數千里奔波,非常疲憊,施工、生活上的困難可想而知。運輸工具不足,人抬肩扛小車拉,組成幾十里長的接力運輸一條龍;沒有石化建設經驗,領導干部、管理和技術人員就投師交友,了解設計意圖,熟悉工藝流程,借鑒機械工業建設經驗,探索煉油廠建設規律。經過大家的艱苦努力,1963年10月就有兩套裝置投產,以后做到了年年有投產,所有的裝置都是一次驗收合格,一次成功試車投產。
1968年,我參加工作,從老班長張鳳來手中接過了這把瓦刀,成為了一名瓦工學徒,這是我投身建設新中國的開端。在之后的日子里,這把瓦刀伴隨著我,從大慶煉油廠、大慶熱電廠、武漢荊門煉油廠、東方紅煉油廠……一路走來,我輾轉搬家28次,但這把瓦刀,我舍不得扔掉。我覺得,這把瓦刀承載不僅是我個人的人生經歷,更砌起了中建一局人的忠誠與堅守。
一臺焊機焊牢脊梁
講述人:張迎春(大慶油田“建”證人,中建一局紀委教育監察處原主任)
20世紀60年代初,我從上海安裝技工學校考試畢業后,來到中建一局。大慶煉油廠工程的第一個重點是焦化廠的建造,主體工程是四個直徑六米四、高度三十多米的焦化塔。趕上工期緊,大家在工地上干二十四小時不休息,真是大干快上的場面,非常感動人。
那時,國內焊接設備還比較落后,手工焊接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對每道焊縫都正反兩面焊六遍,進度太慢了。為爭取時間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畢業于天津大學焊接系的李忠帶領大家搞自動焊接實驗,經過多次實驗,終于把自動焊接這塊硬骨頭啃下來了!六米直徑的一道環縫,四十來分鐘就焊接完成,提高工作效率五倍,經照相檢查全部合格,質量優良,保證了四個焦化塔焊接吊裝成功。中建一局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咱們中國人也可以搞自動焊接。
第二個攻堅戰是四個焦化塔的塔架,高六十二米,分三段組成,每段塔架的拼裝焊接都要每天上高下低來回穿插地施焊。我們那時候年輕,像猴子一樣抱著鐵架子仔細地施焊。焊完一框就往上爬再焊一框,干了一夜終于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第二天,天塔架頂上插上紅旗吊裝,六十二米的焦化塔架勝利完成。
一個信念鑄就堅守
講述人:王德福(荊門煉油廠“建”證人,中建一局安裝公司原工會主席)
我是中建一局的子弟兵。六歲起跟隨父輩南征北戰,從小就目睹了父輩們創業的艱辛。
1968年7月10日,我到中建一局報到,一待就是一輩子。70年代初,我所在的隊伍“南下”建設荊門煉油廠。
荊門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喝的是魚塘水,淘米、洗衣都是同一塘水。吃的是糙米、每天晚上加班夜餐是三兩米飯或一個半饅頭加兩個咸鴨蛋。住的是竹席棚,與蛇蝎為鄰、與蚊蟲共眠。我的父親就是走夜路時,被毒蛇咬傷,緊急送醫才搶回一條命。
荊門煉油廠的幾個工地坐落在四面環山的山坳里,工地離住地相隔很遠,每天都要沿鐵路線步行40多分鐘才能到達工地。夏天荊門的最高溫度能達到40多度,工人們每天都要戰高溫、斗酷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
開工初期,沒有自來水用,團支部書記王洪君就組織團員們,每天半夜手舉馬燈,下山坡到“豬皮河”為食堂挑水;沒有理發店,會理發的同志就堅持在業余時間為大家理發;團支部還組織了學識圖、學技術業余培訓班,工長王兆持、周磊堅主動為大家講識圖課、預算課……那時工作、學習既緊張又艱苦。我們的一個信念,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建成荊門煉油廠。1970年12月,荊門煉油廠延遲焦化裝置建成。
一雙腳板踏出精神
講述人:王玉明(荊門煉油廠“建”證人,中建一局老干部處原處長)
我們是經過三天多的長途跋涉,徒步到了荊門,受到在場領導和同事們夾道歡迎。現在,中建一局這種“長征隊”的先鋒精神還被荊門煉油廠贊譽為建廠精神,受到傳揚。
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1970年1月13日,我們在大慶地區的職工整建制地調往湖北,承擔“五七”煉油廠——荊州煉油廠的部分建筑安裝任務。
1970年年初,荊門煉油廠建廠指揮部提出了“常減壓五一吊塔,十一出油”的要求,時間緊、任務重,要求主要施工隊伍力爭,3月底前到達施工現場。我們到達襄樊后,發現從襄樊到荊門沒通鐵路,也沒有汽車,當時就有人提出我們來一個“百人長征”隊,徒步到工地,這一想法很快得到響應。
1970年3月21日早上7點,早春的天氣乍暖還寒,軍代表做了簡短的動員,要求全體職工用三天半的時間跨越290公里的路途,我們全體隊員群情振奮,紛紛寫下誓言表決心。三天多時間,我們這支百人長征隊,徒步完成調遷。
荊門煉油廠的幾個工地都在深山中,不但每天上下班要翻山、過河,就連建筑材料很多都是人拉肩扛運進去的。“長征板車隊”的青年突擊隊員步行幾天,不分晝夜,鞋底磨穿了,腳上是一片片的血泡,硬是強忍疼痛,拉著板車從外地為工地運建材。
5月18日,荊門煉油廠常減壓裝置破土動工;1973年荊門煉油廠勝利完工。現在,幾十年過去了,希望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在中建這支先鋒隊伍里,世世代代傳下去,繼續為創建美好強盛的偉大祖國而不懈奮斗。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