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9-10
說這支隊伍特別,是因為他們不需要帶著專門的勘探儀器去勘測,但相似的是,他們一樣需要翻山越嶺走進荒蕪的不毛之地。他們就是扎根在塔里木盆地三十載的中國海油所屬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物探基礎作業隊伍。
即將開始的這次作業對他們來說有些“幸福”:“平常作業不是在鳥都不去的深山里,就是在荒無人煙的沙漠里,這次是在一個有草有水的村莊附近,作業環境比以前好太多了!”負責此次帶隊作業的項目經理王堯向我們展示著他們的“幸福”。
2019年8月30日,電焊工賈永昌在拜城地區大北某山前井進行電焊作業。
作為第一批修建井場的人,他們經常找不見甲方所說的井場,只能通過不斷打聽、摸索等方式,找到那個沒有任何標識的地方。于是,找路能力成了這支隊伍的一項基本要求。這次他們作業的井場離村莊還有三十公里的路程,每天隊員們七點起床,從住宿的村莊乘車來到作業現場,趁著早晨天氣涼爽,大家八點左右便開始施工。一直到日落前,大家在作業場地吃完晚飯,伴著落日余暉,返回村莊。
負責現場安全管理的楊生毅說:“我們每天都會往返于村子之間,迎著晨曦出發,再披星戴月回到村子。尤其是夏天,天黑得晚,大家格外辛苦。”“前幾天井場下冰雹,玻璃球一樣大小,氣溫一下就涼了。這不,中午的時候又熱得難受。”負責電焊作業的賈永昌師傅一邊說著天氣,一邊翻炒著鍋里的菜。“廚房”不大,也就只夠兩個人在里面忙碌,多一個人都轉不開身。臨時搭起的簡易架子下面放了一些白菜、青椒、西紅柿等蔬菜。
“我十九歲就來到這里,一干就是十六年。”電焊工吳東說,看不出來他已經是一個工齡如此長的“老員工”了,“第一次上井,就在井上呆了四十天,整個人都受不了了,大冬天在室外用溫水沖澡,都感覺不到冷。”吳東說著他第一次上井的經歷,依然記憶猶新。
2019年8月30日,烈日當頭,正午時分的井場溫度達到35℃,項目經理王堯正在大北某井場專心致志進行測量。
2019年8月30日,作業人員正在查看高高豎起的井口作業進度。
“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好多了,大家也慢慢適應了。干我們這一行的,最缺的就是家人的陪伴,尤其忙起來的時候,幾個月回不了家。”王堯說道,似乎對家人的虧欠也浮于臉上,化作片刻的沉默。
沉默似乎是這支隊伍的另一個特征,所有人工齡都超過了十五年,有些人在這塊廣袤的塔里木盆地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也許是風沙的洗禮,也許是荒涼沙漠里流逝的那些被歲月雕刻的時光,讓大家對于生活都有著深深的感悟,而所有的言語都不足以表達內心里深深的寂寞。
這支在大漠里穿行的海油物探隊伍——十人小隊,沒有物探車,有一腔“我為祖國獻石油”的熱情。沒有大型裝備,有踏實苦干、無私奉獻的石油精神。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