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故事】吳劍旗:反隱身雷達的幕后英雄
【初心故事】吳劍旗:反隱身雷達的幕后英雄

文章來源:國資小新 發布時間:2019-09-10
編者按: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社會面貌、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巨變。這是億萬勞動者在黨的領導下,不忘初心、奮力拼搏的結果。為向他們致敬,國資小新與國資報告將從即日起分批推出中央企業不同戰線、不同崗位黨員干部職工的“初心故事”。今天為大家講述中國電科吳劍旗和“反隱身雷達”的故事。
?2017?年?6?月?29?日,在中國電科38所微波集成中心,吳劍旗正在專心致志處理芯片貼裝問題
吳劍旗,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國電科38所科技委主任,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雷達分會主任委員。從事雷達研究近30年,重點研究反隱身防空雷達,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獲授權國防發明專利10多項,出版專著多部。他是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7年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榮獲2017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2018年“第三屆杰出工程師獎”,被譽為“反隱身雷達領域的領跑者”。
中學時代的吳劍旗(最后一排右四)
吳劍旗是四川瀘州二中1983級1班優秀學生。高考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到瀘州二中挑選優秀學生,他順利考入北航無線電工程系,后又在電子科技大學讀研究生。
1990年,吳劍旗碩士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進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工作。2012年考入原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現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早年條件艱苦,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吳劍旗在宿舍里和大家討論工作
年少挑重擔 不成利劍誓不休
1988年,38所從貴州都勻搬遷至合肥,那時高學歷畢業生非常少,研究生在38所是很受重視。工作不到一年,38所總工程師把研究生畢業的吳劍旗叫到辦公室,交給他一項任務。吳劍旗便代表38所,只身前往西電找到牽頭該項研究工作的院士,洽談合作研究內容、分工等,他在充分消化技術資料、理清研究思路后,組織力量與西電聯合撰寫了課題立項申請報告,獲得了科研主管部門的批準。
1992年課題正式啟動,吳劍旗擔任了38所和西電聯合研究課題組的第一負責人,那年他26歲。作為雷達專家,近30年來,吳劍旗勇于創新、另辟蹊徑,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和韌勁,實現我國雷達研究由“跟跑”到“領跑”的轉變。他領銜研發多型反隱身米波雷達,讓祖國的藍天云輕星粲。
走進位于合肥市高新區的中國電科38所,一座巨型的雷達首先映入眼簾
2014年,吳劍旗應邀在法國國際雷達會議做大會報告
2015年8月1日出版,吳劍旗著作《先進米波雷達》
2017年5月,吳劍旗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2018年3月18日,吳劍旗以反隱身雷達總師的身份亮相央視《對話》欄目
吳劍旗正在聚焦難點疑點
吳劍旗查看元器件封裝情況
吳劍旗主導研制的米波三坐標雷達亮相珠海國際航展
責任在肩擔當在前 惟進步不止步
從二十五六歲成為課題帶頭人開始,吳劍旗就習慣了“挑擔子”。“雷達科研,關系國防大業。我們的擔子就是責任。這源于組織的信任,國家的需要,也是我的事業追求。作為一名黨員,更應該時刻沖在前面,作出表率。”吳劍旗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偏遠地方的試驗,他帶頭去,一去幾個月不能回家;節假日加班,他第一個到,最后一個走;遇到危險的環節,他親自上,確定安全了然后再讓大家去做。吳劍旗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每個團隊成員。在二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帶領團隊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和瓶頸。
吳劍旗在學習
“走別人走的路,永遠無法看到最美麗的風景”。一句樸素的“當好合格共產黨員,立足崗位做貢獻”,詮釋出吳劍旗拳拳報國之心。堅守使命,守望藍天,吳劍旗帶領的先進米波雷達創新團隊一如既往兢兢業業地撲在國防事業第一線,他們的任務是著力發展“看”的更遠、識別更智能的雷達助推我國雷達技術不斷創新發展。
【責任編輯: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