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11-27
近日,在2019年國際宇航大會(IAC)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戚發軔院士榮獲了本年度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名人堂”( Hall of Fame)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戚發軔院士是中國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中國知名空間技術專家和衛星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他多年來為中國空間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國際宇航界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合作打下了基礎。
“別人能干成,我們也能干成”
1957年9月,從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的戚發軔被分配到剛成立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為研制導彈和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時任院長錢學森親自給他們主講《導彈概論》。
當時,在一窮二白且面臨技術封鎖的嚴峻形勢下,戚發軔等人咬緊牙關,堅持自主研發,攻克了眾多難以想象的難關。“團隊不能輕言放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堅信:別人能干成,我們也能干成!”戚發軔說。
20世紀60年代,18名來自七機部一院(現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運載火箭設計師聽從國家召喚,轉入衛星研制領域。在中國航天史上,他們被稱為“十八勇士”,戚發軔便是其中之一。在新的領域,他先后參與、主持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的研制。
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
回憶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戚發軔感慨萬千:“正是在那個年代,我們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它的核心是自力更生。依靠這種精神,我們克服了很多困難。”
“沒有把握,不會把楊利偉送上天”
1992年,黨中央正式批復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隨后載人飛船立項,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
那一年他已年屆花甲,壓力和顧慮可想而知。
“我去蘇聯看過他們發射載人飛船,發射時總設計師是要簽字的,表示已經準備好了,可以安全地把航天員送入太空。我就在想,將來送我們自己的航天員上天之前,我能說這句話、簽這個字嗎?”然而,面對國家需要,戚發軔還是挑起了這個重擔。
一上任,他便做了4件大事:一是組織研制隊伍,以老帶新;二是拿出設計方案,在保證航天員相對舒適的飛行環境基礎上,降低飛船返回的難度;三是組建試驗基地,北京航天城也由此應運而生;四是建立規章制度,保障飛船分系統和設備的研制協同進行。
1999年,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托舉神舟一號飛船首飛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2001年1月10日,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二號發射成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也有了新的提高……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航天員楊利偉在軌飛行14圈,圓滿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由此,中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那一刻,許多指揮臺上的老專家都激動得流下了眼淚,戚發軔卻平靜如常:“我們花了11年時間,沒有把握,不會把楊利偉送上天。”據他講,除了在地面上做的無數次試驗外,團隊還做了4次無人試驗,對“上天”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反復修正。“為了保證航天員的安全,我們設想了100多個故障,并且都做了預案。當然,最終那100多個預案一個也沒有用過。”
神舟飛船軌道艙、返回艙先后分離(示意圖)
在戚發軔看來,載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特別”,即“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當國家有特別需要的時候,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航天人都要有這種特別的精神”。
“有了愛,才會把最寶貴的東西奉獻出來”
中國航天事業歷經60多年的發展,不僅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還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就是以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為代表的航天“三大精神”。戚發軔認為,正是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代代傳承,推動著我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如今,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任落在了新時代航天人的肩上。在戚發軔看來,要想成為航天強國,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能力:
一是進入太空的能力。“長征五號發射,我們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提高到25噸,上了一個臺階,但將來我們的航天員要到月球上去,僅有長征五號還不夠,還得有重型運載火箭。”
二是利用太空的能力。“在衛星方面,我國擁有各種各樣、不同類別的100多顆衛星在軌工作,排名世界第二;近兩年,我國每年發射衛星的數量則排在世界第一位。在載人航天技術方面,我國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運輸技術,突破了航天員太空行走、空間交會對接兩項關鍵技術,發射了空間實驗室和貨運飛船,計劃2024年建成自己的空間站。在探月工程方面,我國完成了前兩步‘繞’和‘落’,下一步就是‘回’了。預計今年年底實施嫦娥五號發射任務,取回月球樣品。”
三是保障太空的能力。“我們在天上有衛星,有航天員,將來還會有空間站,因此要有控制、保護它們的能力。”
戚發軔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年輕人面臨的挑戰和任務更加艱巨而光榮,更應該繼承和弘揚航天精神,尤其是“兩彈一星”精神,即“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其核心是愛國。一個人只有有了愛,才會把最寶貴的東西奉獻出來;而最大的愛,就是愛國家、愛團隊、愛崗位。”
顯然,讓航天精神薪火相傳,是這位86歲的老航天人最大的心愿。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