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2-03
小譚:雷神山醫院的“00后”志愿者
雖然是深夜2點,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依然是繁忙一片。距離工地不遠的后勤處,一名身著安保制服、戴著黑色口罩的年輕人正在忙碌著清點各類物資,并把相關物資發放給前來領取的工人。
他是小譚,一名2000年出生的在校大學生。2020年春節假期,小譚本計劃在武漢市打工,聽說武漢市正在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他獨身趕到工地,成為中建三局一公司后勤團隊的一名志愿者。
小譚是重慶工商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每個寒暑假,當其他同學都在家享受假期的時候,他卻選擇在外打工游歷,豐富社會閱歷。從浙江溫州、金華,到湖北,他做過地推、健身銷售、學校招生、超市導購等工作。小譚說自己以前是個特別內向的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鍛煉心性,讓自己強大起來。每天的工作并不輕松,有時候白天忙完了一整天,夜里還要繼續值夜班。工人就餐是小譚最忙碌的時候。他在食堂的出口為每個工人配發新口罩,并檢查他們是否正確佩戴。幾個小時下來往往累的腰都直不起來。
在工作不繁忙時,小譚會掏出隨身攜帶的英語詞匯手冊見縫插針背幾個單詞,并不像其他年輕人在手機上刷抖音和微博。“明年就要考四級了,我想一次就通過!”他說。
小譚畢業后的規劃是自己創業,一次失敗就兩次,兩次失敗就三次。他指著遠處工地上忙碌的建設者,深情說道:”歲月靜好,只因總有人為我們遮風擋雨。看到這么多無私奉獻的人,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魏巍:“防疫”一線的最美夫妻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作為最早響應雷神山工程建設的一員,中建三局一公司基礎公司雷神山醫院工程青年突擊隊隊員魏巍用實際行動踐行著90后使命擔當。
作為醫護人員家屬,魏巍深知此次疫情的嚴重,更明白迅速建成雷神山醫院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他的妻子一直堅守在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武漢金銀潭醫院,兩人已經連續半個月沒有見面,魏巍十分牽掛她的情況。
作為一名現場安全工程師,他每晚需要在多個工區來回巡場,檢查基坑防護、工人疫情防護“三件套”佩戴以及排查現場的安全隱患,每晚行走歷程在3萬步以上。夜間,雷神山醫院的施工任務依舊迅速推進著,魏巍和他的同事們則需要打起12分的精神繼續看護現場。
“現在我只期盼醫院順利建成,這樣才能減輕醫護人員的壓力,我和妻子也有一個共同的新年愿望,那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希望武漢平安”。說完,魏巍又急匆匆地趕向了下一個工區。
汪天立:雷神山醫院的安全守護者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現場,每天早上7點,中建三局一公司安裝公司的汪天立都會雷打不動出現在項目現場,大步流星地進行安全巡察。7.5萬平方米的場地,相當于180個標準籃球場大小,汪天立每天都要走上5遍,風雨無阻。盡管連續幾天的“長途行軍”讓汪天立的腳磨起了幾個“晶瑩剔透”的水泡,可他卻笑著說:“腳上沒起過水泡,都不敢說自己是安全員,這是我們安全員的‘功勛章’。”
26歲的汪天立入職僅不到一年,但他穩重的性格卻像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入職第1年,他就在湖北省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液晶顯示項目——武漢京東方項目摸爬滾打,成長為安全管理的中流砥柱。此番承建雷神山醫院,汪天立主動請纓出戰,全面負責安裝工程的安全工作。“這種時候,我們不上誰上?”汪天立說,既然選擇了在央企工作,就要承擔社會責任。
“安全是根本,在項目沒有交付前,我一刻不會松懈。” 汪天立說。
黎雪竹:在雷神山走“長征路”
1月25日,中建三局一公司向湖北地區職工發出參與雷神山醫院建設的倡議,中建三局一公司武漢南四環項目實驗室主任黎雪竹便是第一批抵達項目建設現場的員工。
人員、設備陸續進場,亟須各種生活物資,黎雪竹和后勤保障組的同事們駕車四處購買物資,分別送到各工區。后來,現場人員超過4000,各種車輛扎堆。為了避免交通擁堵和管理混亂,項目現場緊急實行交通管制,非施工作業車輛一律禁止通行。為保障同事們的用餐和生活,黎雪竹和同事們每天徒步15公里,來回穿梭在2.5平方公里的園區為同事、工友們打飯、送餐,送去方便面、火腿腸等生活物資。
來到雷神山項目現場,黎雪竹顧不上跟家里聯系。父親忍不住撥通了他的電話:“你每天都在干什么啊,怎么每天的步數都是三萬多步啊!” 黎雪竹回答:“我在重走長征路。”
“施工一線的兄弟們更辛苦,我們一定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黎雪竹說。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