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疫筑基的“戰士”:咬咬牙,沖吧
為防疫筑基的“戰士”:咬咬牙,沖吧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2-17
2月2日,武漢火神山新型肺炎專科醫院交付使用。
建筑面積3.39萬平方米,可容納1000張床位。建設這樣一座醫院,僅僅用了10天。
對于許多網友來說,這10天,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型“云監工”;而對于建設者來說,這10天,是240個小時的極速前進,是一場幾千人的接力賽跑,是職業生涯中絕難想象的體驗。
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病人,建設者們也終于可以脫下工服、洗去連日奮戰的疲憊。在這個短暫的休整期,記者走近建設者,聽他們講述那難忘的10個日夜。
他們中許多人是“80后”“90后”。穿上工服,他們是為防疫筑基的“戰士”。但同時,他們也是身處疫區的丈夫和兒子、妻子和母親。不是沒有緊張和害怕。但是他們說,一想到這是跟疫魔作戰,事關國家和人民生命安全,“咬咬牙,不管了,沖吧!”
技術員黃甜:圖紙只能“一次高效成型”
1月23日,臘月廿九19時,中建三局技術員黃甜接到上級的電話:“火神山醫院建設需要人,征詢你的意愿。”
在此之前,疫情的消息讓人揪心,這位“90后”已經做好了在武漢“封閉”居家生活的準備。“我儲備了夠吃一個月的米、面、菜,還跟朋友開玩笑說,這一個月我除了丟垃圾絕不出門。”
但接到電話的一瞬間,黃甜沒有猶豫,報名了。“我之前所有項目的意義加起來可能也比不上這一個吧。畢竟,是跟疫病作戰,關系國家和人民生命安全。”
黃甜和同事的工作,是對火神山醫院的設計圖進行深化設計,形成施工方案。這相當于根據設計圖紙,考慮現場材料和施工組織等實際情況,為現場施工人員形成一份“操作指南”。
方案要具備現實操作性,布局排布要科學合理,否則會極大影響施工進度。但是,時間緊張,圖紙只能“一次高效成型”!
“以往100個難題,可以個個擊破,現在,所有問題都必須現場解決。”黃甜發現,設計院繪制的建筑總平面圖上,病房的組成模塊是6米長、3米寬的長方形,但現有集裝箱尺寸是6.055米長、2.99米寬。換作平常,完全可以對材料尺寸進行處理,但是現在沒有時間!他們只能一根線一根線地設計排布,把780多個集裝箱重新進行“精準定位”。
非常時期采取非常辦法,為了施工方案快點出,他們跟設計團隊同步工作。設計圖出來一點,施工方案就細化一點。設計圖最終定稿后,短短三四個小時,施工方案幾乎同步完成。黃甜和團隊連續奮戰了4個晝夜。
第二天一早,黃甜又到達工地現場,開始現場的施工指導。這一去,每天就在臨時的宿舍休息,再也沒回過家。“每天都有新的同事加入,后面來的人越來越多。人多力量大,這話沒錯!”高峰時期,7000多名現場指揮和工人、上千臺車輛設備在工地上一齊忙碌。
現在,火神山醫院順利交付,黃甜自覺隔離在家。他打算兩周之后,再給在老家天門的父母報個平安。直到現在,父母還不知道,火神山醫院的建設者中,有自己的兒子。
“說實話,我們也不是偉大,內心也有很多糾結。但是,總要有人上。咬咬牙,不管了,沖吧!”
工程管理黃擋玉:“小時制”作戰地圖發起總攻
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醫院,10天交付。這到底是如何辦到的?
中建三局的黃擋玉負責整個工程信息管理工作,他的手里有一份“小時制”作戰地圖。在龐大的施工現場,這是確保工程高效有序的“神器”。
“一般情況下,工程進度按天算;需要趕工的,按每12小時計算。這次實在太緊張,就只能再精確,每個小時的工作內容,每個工區要完成多少,分布到位。”黃擋玉說。
他和團隊制定的這份“小時制”作戰地圖,相當于一個工地上臨時搭建起來的數據庫,從設備、人員到物資、工程實況,任何一個環節的施工信息都一清二楚。一旦發現工序有延誤,哪怕是1小時,必須采取措施,趕緊調度人力、設備,趕上進度。
從施工一開始,光是平整土地就是不小的工程。黃擋玉說,他們是臘月廿九凌晨進入,前幾天武漢在下大雨,地面泥濘,給機械作業造成不小的難度。這就必須火速調整,人員、機械設備都滿配,接續作業,不留空隙。
除夕當天,上百臺挖掘機抵達項目現場,機器轟鳴、人聲鼎沸,一座小土山被連夜鏟平,累計平整全部場地5萬平方米,相當于7個足球場大小。
“不知道的信息,找不到的人,緊急的物資……都可以找我解決。”作為掌握“數據庫”的信息中樞,黃擋玉和團隊承擔著信息整合、中轉、傳輸等功能。
這也意味著極大的信息處理量。每一天,黃擋玉和團隊需要整理匯總十幾家參建單位的信息,下面的子級單位則多達一兩百家。“整個工作過程就是不停連軸轉,只能是從專業上把事情做好,別有什么遺漏,其他什么事情也顧不上了。”
人在武漢,又有過三甲醫院的建設經驗。火神山建設消息一出來,黃擋玉就主動報名,他也是第一批到現場的員工之一。但現在,他“只記得是臘月廿九到的,現在是幾號也不知道,搞暈了”。
“這樣的經歷,一生中也就一次吧。”他說。
支部書記戴銀剛:物料供應全天候隨時待命
“戴書記,您鞋子破了,回去換一雙吧!”在工地上,不止一個人提醒中建商砼永豐廠黨支部書記戴銀剛。
“沒啥事,被鋼筋戳了個洞,還行,就是容易踩到水。”他沒當回事,也顧不上。
中建商砼承擔此次火神山醫院建設的混凝土工程建設任務,根據效率優先原則,戴銀剛所在的永豐廠成為主供混凝土的單位之一。臘月廿九22時接到通知,除夕當天,便緊急召集廠站人員集結。
正值春節,物流車隊已經放假,司機很多不在武漢。再加上下游供應商也停工了,礦山封鎖,原料吃緊,組織生產并不容易。但是工期緊張,只能迎難而上,一家一家找供應商,一個一個碼頭找材料,不放過任何一個進料信息。
籌備物資、召集人馬。第一天,就有30臺運輸車輛、45名司機待命,加上現場管理和施工人員,隊伍已有七八十人。緊接著,不斷有工友從南京、合肥、南昌等地趕來。
給多家單位供應混凝土,任務非常集中。但是工期緊張,供應環節不能有任何耽誤。戴銀剛是負責火神山醫院混凝土工程的黨員突擊隊隊長,勘察時發現路況較差,他想辦法查找新路;堵車耽誤混凝土進場,他全力協調;車輛限行,立即辦理通行證保證人員和設備到崗;現場面積太大,司機無法準確找到澆筑位置,他在駕駛室手繪地圖幫助大家快速定位……
施工單位都在趕工,能11點搶出來絕不會等到12點。因此,混凝土供應必須24小時準備好。現場,運輸司機、生產人員、設備車輛均按最高需求配置,幾乎所有人都住在廠里,隨時待命。
戴銀剛每天來來回回協調工作,在項目上走得多,一不小心,鞋子被鋼筋戳出來一個洞。出門的時候就只穿了這雙鞋,也顧不上換。他家雖然就在火神山醫院所處的蔡甸區,但自1月23日起他就沒回過家。
“也不是沒有擔心,但是總要有人站出來。”他每天都跟懷孕7個月的妻子視頻通話,報聲平安。
高峰的時候,火神山建設現場有7000多人。當“在家”成為普通人的防疫指南時,他們卻毅然奔赴屬于他們的“戰場”。每個人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李松本已回到貴州銅仁老家,但當他得知要建設火神山醫院時,驅車700公里,經過10多個小時抵達施工現場。
蔣桂喜也已回到家中,經歷了在工地度過的19個春節,這原本該是20年來與家人的第一次春節團圓。但是,僅僅1個半小時,蔣桂喜就趕到了現場。“當兵14年,我在部隊站崗放哨,如今公司打響防疫戰,我哨兵蔣桂喜,必上前線!”
劉星和劉飛是兩兄弟,他們的妻子都是護士。得知建設任務,兄弟倆即刻請纓,兩人的妻子也一起乘車從老家連夜趕回武漢。多日來,他們兄弟妯娌四人相互守望,共戰工地、醫院兩線戰場。
……
在談話中,這些建設者常說:“總得有人站出來。我不是特例。許多人比我更苦、承擔了更多責任。”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