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設計裝配試飛“三合一” 匠心打造戰鷹“骨脈魂”
航空工業:設計裝配試飛“三合一” 匠心打造戰鷹“骨脈魂”

文章來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5-12
每一個時代都有挺身而出的洪都人,他們扛起航空報國的大旗,一路奮勇拼搏、披荊斬棘。他們在同一條戰線上、協同合作,匠心打造戰鷹“骨脈魂”,為祖國的航空事業默默耕耘。
設計:潛心探索 構建戰鷹“鋼筋鐵骨”
當年,初出校門的追夢少年盧維富,懷揣著航空報國初心毅然加入了航空工業洪都650所結構設計研究部,開啟了人生的“追夢之旅”。剛到工作崗位他就參與各型飛機的結構研制和發圖工作,做事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嚴謹細致;在技術方面他潛心探索,創新超越,勤奮務實, 一路“追峰逐浪”,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飛機設計師。
作為一名飛機結構設計人員,盧維富是構建戰鷹“鋼筋鐵骨”的技術骨干。他先后參與了多型機的結構設計發圖工作,開展了后邊條焊接盒段結構優化設計攻關,解決了焊接盒段制造瓶頸問題,并聯合工藝部門開展了鈦合金結構焊接和雙曲度蒙皮整體制造等工藝技術研究。他將刻苦鉆研、勇于攻堅的精神和獻身國防的信念融為一體,不斷攻克技術堡壘,為戰鷹“鋼筋鐵骨”研制作出重大貢獻。
近年來,盧維富在相關期刊上發表科技論文7篇、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21項,榮獲航空工業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洪都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一、二、三等獎,董事長嘉獎等榮譽。
“做科研,有苦有累,也有笑有甜。看著自己參與設計的飛機飛上天,是最大的幸福。”工作17年來,盧維富始終愛崗敬業、勇于擔當,繁重的科研任務雖然疲憊他的身體,但更淬煉了他的韌性和毅力,目標完成后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鼓舞著他向著下一個目標前進!
裝配:攻堅克難 優化戰鷹“脈絡神經”
作為首批赴南昌航空城完成生產交付任務的洪都公司總裝人,2019年裴超奎日均11個小時駐守一線,帶領團隊克服新老廠區兩地作戰、人力資源調配、設備周轉、多任務并行作業等諸多困難,出色地完成全年各型飛機生產、轉運、交付任務。生產上,他勇挑重擔、沖鋒在前;轉運時,他親自掌舵、確保安全。他立足崗位、敬業奉獻,為總裝刷新日、月、年三項交付記錄立下赫赫戰功。
電纜和導管猶如飛機的“脈絡神經”,傳導機載信號和動力,直接關系到飛機的質量和安全。為進一步優化電纜和導管,裴超奎找準突破口,向老師傅請教,向工藝、設計學習,查閱圖紙和相關資料,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共提出數十項合理化建議并被采納,優化疏通了戰鷹的“脈絡神經”,進一步提升了飛機的質量和可靠性。
裴超奎愛鉆研,為優化飛控系統,他從原理入手,帶領團隊對高教機飛控機械系統安裝、調試進行深入研究,對前襟拉桿調整調試工作進行反復拆裝、試驗,順利實現了前襟拉桿調整調試工作技術的突破,探索出前襟拉桿調整調試工作技巧,創造出“裴超奎團隊操作法”,將第四站位原本需要9天才能完成的總工作量縮短為5天;原本需要7人完成的工作縮減至4人;原本拉桿反復拆裝次數多達6次縮短為2次,在人力、時間、設備工裝使用損耗及電力能耗上節約大量成本,為后續飛機的技術提升積累了寶貴經驗。
本著精益求精、打造精品的態度,戰鷹的“脈絡神經”優化工作一直在繼續。裴超奎常說:“質量提升無止境,我們永遠在路上,只要肯鉆研,總會把質量提升上去。”
試飛:堅強保障 放飛戰鷹“逐夢之魂”
從事機務工作以來,洪都公司試飛站外勤機械工鐘巖松在試飛保障這個既特殊又平凡的工作崗位數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盡心盡責,出色完成各型飛機的進站驗收、工序檢查、試飛交付、科研及轉場保障任務。
鐘巖松多次被委派至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國擔任專家排故或售后保障服務,他用出色的排故技術和維護經驗得到外國友人的贊揚和肯定。在工作中因表現突出,他多次榮獲洪都公司“優秀員工”“獵鷹之星”等獎勵,他所在的機械班組也多次獲得“先進小組”“優秀班組”。
針對飛機工裝配備不足的情況,鐘巖松提出了多架飛機不沖突工序交叉并行方案,同時對工裝、工具的使用進行了優化調整。原先一架飛機大約需要4~5天的工作時間方可準備至待飛狀態,優化后僅需2~3天就可以達到待飛狀態,為戰鷹逐夢藍天提供了堅強保障。
“試飛安全無小事”,他時常組織機組人員開展機務技術理論培訓,同時主動和技術人員溝通,改進機務維護水平,團隊的機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公司科研生產試飛任務順利進行。
“從事機務工作,就要有一份責任心,只有把機務工作做好做細,利用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提升試飛保障能力,才能確保飛機質量和飛行安全。”這句話一直是鞭策他不斷學習、勇于創新的精神支柱。憑著多年來對航空事業的執著追求,他用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六十九載風雨兼程,六十九載波瀾壯闊。在航空工業的歷史中,無數航空人在自己的崗位上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正如這一群群勞動模范,如閃亮的星光點亮了浩瀚的歷史星空,展示了航空人匠心筑夢,奮斗以成的風采。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