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小康路上的“牛倌”書記 ——記國家能源集團駐剛察縣哈爾蓋鎮切察村第一書記徐迎軍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小康路上的“牛倌”書記 ——記國家能源集團駐剛察縣哈爾蓋鎮切察村第一書記徐迎軍

文章來源: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20-05-19
“感謝黨和國家給我們派來的好干部,自從駐村工作隊來了,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切察村建檔立卡戶藏族老阿媽吉合毛太激動的地說。
2018年3月,徐迎軍同志受國家能源集團青海公司選派,離開自己熟悉的工作崗位,來到屬于“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青海省海北州剛察縣哈爾蓋鎮切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切察村位于哈爾蓋鎮東北部,總面積181.3平方公里,現有農牧民159戶666人,因病致貧或因沒有勞動能力的特困戶就有21戶77人。
剛察縣地處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黃土高原西緣,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平均海拔3300米,冬季寒冷而漫長,夏秋溫涼卻短暫,年平均氣溫在6℃以下。
為了及時了解每戶村民的情況,徐迎軍到任之后,就著手開始入戶走訪,摸排掌握第一手資料。
村子地廣人稀,每家之間相距2到3公里,甚至更遠。沒有車也沒有路,他和駐村隊員一起就搭乘順路車或徒步行走。一望無際的山地丘陵草場上,崎嶇泥濘的羊腸小道,讓在城里結實耐穿的鞋顯得不堪一穿。在他隨身的背篼里面除了隨時宣講用的文件材料和訪貧問苦做記錄的筆記本,還有干糧和水壺,因為牧區海拔高,天氣變化快,他們隨時會被困在路上。尤其是到夏季草場時,還要趟過溶雪形成的冰冷刺骨的小河,他們笑稱這是在爬雪山、過草地,重走高原上的長征路。一雙又一雙張嘴變形的鞋訴說和記錄著他們的艱辛。
牧民群眾基本不懂漢語,交流非常困難,他們就找來當地略懂漢語的村干部做翻譯,憑借斷斷續續的語言和手勢,詳細了解群眾的基本情況。克服重重困難,他們用一個月的時間,馬不停蹄地走遍了全村的每一戶群眾家庭,把村里的情況記在本子上,刻在心腦中。
由于高寒高海拔氣候的原因,當地只適于種植青稞、油菜等少數農作物,這便是村民賴以生存的口糧。了解到該村缺乏支柱產業、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等問題。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幫助群眾改變貧窮現狀,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村里的黨務村務、會議學習,老鄉的思想矛盾、生活瑣事,工作繁雜而忙碌。為了這份信念與責任,徐迎軍承受著嚴重高原,長期失眠和飲食上的不適,讓本來就稀疏的頭發一把把的脫落,有時一天只吃得下一口方便面,強烈的紫外線把他曬成了一個面孔黝黑的藏族漢子。從到村里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誡自己,要守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不弄虛套子、不擺花架子,不唱高調子,要抓實事、出實招、見實效,絕不辜負組織的重托和群眾的殷切希望。
村里有一位58歲的藏族阿媽吉合毛太,家中4口人,丈夫已去世,上有92歲雙目失明的婆婆,下有11歲正在上學的孫子。養子是她唯一的依靠,也離開她去了親生父母身邊。村里互助資金幫扶采購養殖的24頭羊是家中的唯一經濟來源,可是她又沒法兼顧家務與放牧。徐迎軍第一次來到阿媽的家里時,眼前的一幕深深地觸動了他,房子是政府援建的項目房,家中又黑又亂,沒有幾件像樣的家具,微弱的燈光下,老人的背影顯得消瘦羸弱。轉過身來,滿臉的皺紋飽含著生活的辛酸,因長期干活而變形的手指青筋凸現。很難想象眼前這個體弱多病的老人竟然是家里唯一的依靠。阿媽見到生人來拜訪,也不知道該做些什么,深邃的目光看著來人,雙手交互摩挲著,顯得那樣的無助。那晚,徐迎軍失眠了,他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產業扶貧是實現脫貧的長效之計。徐迎軍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和鎮聯點干部、村“兩委”多次交流討論,在‘精’字上面找切入點,在‘準’字上面找突破口。結合當地環境及民俗產業情況,因地制宜,確定了利用村集體閑置的場地設施,開展以牦牛養殖合作社為主、配套開展土地流轉飼料種植的產業鏈扶貧方式,增強該村破零復壯的“造血”功能。
長達8個月的青藏高原冬季,日照時間短,晝夜溫差大,低溫時常低于零下27℃。困難嚇不倒共產黨員,徐迎軍用對扶貧事業的執著與擔當,抵御著高寒高海拔帶來的種種困難。當人們早已進入夢鄉的時候,他宿舍里的燈光卻經常是亮的。一份份方案出臺了,一份份報告上報了,一份份計劃成型了。經過認真細致的溝通協調和不辭勞苦奔走辛勞,由國家能源集團公司援建的切察村牦牛養殖合作社項目終于落地了。
從幫扶項目的調研選題到挨家挨戶的思想動員,從牦牛的選購、養殖,到飼料加工車間的規劃建設,從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到施工過程的監督管理,從干部帶頭到村民參與,徐迎軍事必躬親,一步一個腳印真抓實干。在遼闊的草場和分布四面八方的帳篷理,處處留下了他的熟悉的身影與腳步。現在,只要一談起養牛來,他總是津津樂道,能講個頭頭是道,儼然像一個專業的“牛倌”。
2年多的時光漫長而又短暫。當每一個忙碌日子匆匆而過,留在徐迎軍心里的不僅是對這片草原的無盡眷戀,還有對家庭和親人深深的內疚和歉意。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妻子獨自扛起了照顧老人和撫育孩子的重擔。徐迎軍仿佛已經忘記了都市生活的繁華,滿腦子的村務讓他無暇旁顧。電話里善良而又賢惠的妻子的聲音總是那么溫柔體貼:“放心,家里有我,你要注意身體。”回憶起這些場景,這個偉岸的漢子眼眶中泛起了一抹淚光。無私的個人奉獻,默默無聞的家庭支持,這一份共產黨人忠孝難兩全的家國情懷,深深地打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2019年底,隨著第一期101頭牦牛出欄,合作社實現銷售收入60.9萬元,純利潤14.7萬余元。“不能只顧眼前,要放眼長遠”,徐迎軍組織村兩委認真研究合作社的分紅和發展問題。村里拿出8.4萬元,向18戶建檔立卡戶每戶分紅2500元,39戶邊緣貧困戶每戶分紅1000元。其余資金用于繼續擴大合作社生產。疫情過后的2020年4月,第二期62頭牛再次采購入欄,開始了一個新的美好愿望的輪回。徐迎軍以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分紅資金發放后的那天,徐迎軍終于睡了一個好覺。
2018年9月,切察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按照“四不摘”的要求,駐村工作隊積極排查建檔立卡問題,完善建檔立卡信息,補充健全現存問題臺賬,落實責任人,一戶一策,逐項解決群眾困難,落實防返貧措施。鞏固脫貧成果,帶領村民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工作全面鋪開。
2020年新春,突然襲來的新冠疫情,對切察村的生產生活帶領了極大的影響。為了保證防疫和春耕生產“兩不誤”,把疫情對群眾的影響降到最低,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一起組織帶領黨員、干部、志愿者走村串戶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引導牧民群眾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宣講上級疫情防控精神和防疫知識,及時為牧民群眾傳遞了中央和上級部門的聲音。嚴格按照“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要求實行分類管理,逐門逐戶登記排查,做到“不漏一戶一人”,精準掌握疫情防控一手資料。徐迎軍自費購買了一批口罩、手套、消毒水等防疫物品,發放給困難群眾。并帶頭捐贈特殊黨費抗擊疫情。面對眾多的困難和付出,徐迎軍說:“只要能保證村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住大家扶貧的勝利成果,我們的這份付出,值得!”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今年是扶貧工作的收官之年,工作要求更高,壓力更大,疫情的突襲更是雪上加霜。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駐村工作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掃清了群眾心中的霧霾。“不僅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保住脫貧的成果,更要打贏這場防疫攻堅戰!為了不辜負組織的重托和群眾的信任,為了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我們的努力苦并快樂著!”徐迎軍說。
點擊圖片 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