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7-01
“曹部長,疫情期間出不去,幫忙給理理發唄。”晚飯后,3位工友來請曹生友幫忙解決“頭等大事”。很快,曹生友手中的剪刀和梳子便唰唰地飛舞起來,短短10分鐘就理好一個。
目前,海外疫情形勢嚴峻復雜,幾內亞累計確診病例達幾千例。曹生友所在的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十四局幾內亞達圣鐵路項目部嚴陣以待,實行封閉式管理,防止疫情輸入。
這期間,沒有人上門安裝設備,曹生友就自己動手安裝;雇不到當地司機,他就自己駕駛機械設備;修理工短缺,他就幫忙修理電路……項目部凡是需要動手的事兒,好像沒有曹生友做不了的,因此有了“曹萬能”這個綽號。
曹生友在為同事理發
曹生友,幾內亞達圣鐵路項目部設備部長,負責項目部三百余臺施工設備的管理、維保工作。他是在2019年5月19日來到幾內亞項目部的。“我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曹生友回憶說。為了解決設備短缺的問題他東奔西跑,四處聯系設備供應商,幾經對比,最后還是決定從國內購買。
從2019年9月份開始,曹生友從國內購買的機械設備開始陸續到場,項目部的工程進展也隨之有了很大起色。短短3個月時間,項目部自有設備已達300余臺,但也帶來了設備運轉、維修、保養等一系列繁重的工作,這些都由他統籌負責。
對待每一臺設備,他都精心呵護。從設備進場驗收到下發使用,曹生友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做好設備臺賬、制定維保制度、確保責任到人……
幾內亞溫度高,曹生友結合實際情況,將機械設備的維保間隔時間,由國內的500個小時縮短到300個小時。只要一有空,曹生友就下工地巡視設備狀況,確保運轉正常,不影響施工。
在幾內亞,機械維保最大的難點是買不到合適配件,于是他和國內20多個設備廠家保持密切聯系。“幾內亞和國內有8個小時時差,這邊天一亮,國內太陽馬上就要落山,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聯系廠家。”曹生友說。
設備一進場,他就找廠家要來設備維修件、易損件材料表,自己鉆研透再制定配件采購計劃。設備使用時出現故障,他便根據材料表逐一對照查找,看不懂的地方,向廠家售后請教。每當問題解決,同事夸他,他總是撓撓頭,不好意思地笑道:“雖然快50歲了,但我還是個學生。”
在曹生友的辦公室里,有幾塊很大的工作白板,上面記滿了項目部自有設備運轉狀況。在國內購買的機械配件,從裝船到運抵工地,要兩個月之久,曹生友未雨綢繆,總是提前兩個多月向國內提報采購計劃,保證能及時到貨。
曹生友在記錄設備狀況
在營地建設期間,最先到達的員工都臨時住在桑加雷吉駐地,那里沒有電力設施。看到在高溫下汗流浹背的工友,晚上連個熱水澡都洗不上,曹生友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聯系專業人士,成功安裝了項目部在幾內亞的第一臺發電機,終于解決了用電問題,從此大家都能洗上熱水澡,緩解一天的疲憊。
拌合站水泥生產效率低下,原先使用的吹灰機一次只能放置兩包水泥,產量低,供不應求,為了保證水泥的正常供應,曹生友從市場上買來螺旋疏通器,自己動手焊鐵架、安裝下料斗,改裝了一臺水泥裝車機,大大提高了生產速度。
受疫情影響,機械設備維修廠家無法來到施工現場,大家就把電話打到曹生友辦公室,請他幫忙。一會兒是隧道隊的機械問題,一會兒又是工區的設備問題,曹生友總是事無巨細地耐心解答、到場維修。
前不久,碎石場的卡特挖掘機出現故障,由于交通管制,廠家維修人員無法進入現場,而施工一刻都不能耽誤,曹生友連忙跑到碎石場察看設備情況。
碎石場內沒有信號,他就拍下故障部位的照片,驅車兩公里到山頂有信號的地方,用微信將圖片發送給維修人員,通過電話、微信和維修人員溝通,親自動手維修,有時修一臺設備要從山頂到山腳來來回回跑十來趟。
3月份,拌合站皮帶機軸承損壞,當地沒有配件。受國內疫情影響,航空管制,配件不能通過航運抵達,而海運需要兩個月,施工哪里能等?
曹生友想到使用碎石場皮帶軌的現有軸承,可一對比,發現型號不對,他沒有泄氣,又聯系當地船廠對軸承進行加工,用了一天時間,終于制作出適配的軸承,解決了棘手問題。
曹生友的兒子曹樂天說:“每次回家,爸爸的行李箱里總會有書,每個項目的施工重點不同,他所看的書籍也不一樣,書中勾勾畫畫的符號密密麻麻,家里的書房也擺滿了機電、機械方面的書籍。”
目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中鐵十四局幾內亞達圣鐵路項目部的施工作業正加緊推進,為了按時實現工期節點目標,曹萬能和他的團隊正在日夜奮戰。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