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國家能源集團于憲壁:
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值了!
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值了!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國家能源集團于憲壁:
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值了!
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值了!

文章來源: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20-07-10
在菏澤市黃堽鎮鄧廟村的主路上,有個身影每天都在這條泥濘的路上來回奔波,逢上下雨天,常常是甩了兩腿泥。今天,他走得有點急,一路直奔村委會:“咱們終于爭取到資金了,修路馬上開工!”小小的辦公室里一下子沸騰了:“老于,你太厲害了,這可真是幫了俺們村大忙了。”
2017年5月,于憲壁受國家能源集團山東菏澤發電公司委派,到鄧廟村擔任第一書記。入村一年多,他便和村民們都混熟了。這里每家每戶都認識他,發自內心地歡迎他,在路上碰見了總要熱情地叫他一聲“老于”。
為民生,工作做實
剛入村時,老于是帶著成績來的,他圓滿完成了定陶區花園村的脫貧任務,獲得菏澤市“優秀第一書記”稱號并得到市政府的通報表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次重新站在扶貧的起點,看著陌生的鄉民、落后的基礎設施、簡陋的村房,老于心里滿是不安,需要做的工作太多反而感覺無從下手。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老于決定用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法子,挨家挨戶走訪,不遺漏一個村民,不忽略一名黨員,第一時間把村情吃透。到任的第一天,村民們就收到了一張黨群聯系卡,上面留有老于的電話,每戶一卡,有事可以直接找他。
通過走訪,老于感覺到村里人心渙散,缺乏凝聚力,“先辦點實事,把人心暖起來,把人氣都聚起來!”以此為突破口,他仔細梳理村民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戶一策”精準制定了兩年幫扶脫貧工作計劃。他為村里困難群眾申請低保,為房屋破損嚴重的孤寡五保戶鄧玉田和鄧玉立辦理入住敬老院手續,兩件大事辦下來,村里人的眼睛都盯向了老于。
“給村里建個文化廣場!” 老于通過實地考察,與村“兩委”協商,將完善基礎設施作為頭等大事向市政府、公司黨委匯報,爭取到20萬元大隊部建設資金,3萬元文化廣場建設資金,建設成200平方米大隊部一處,1000平方米文化廣場一處。
“每天我都要來這新修的廣場走走,家里來了親戚我也得領著他們來看看,咱也有城里的大廣場了!”村民鄧興安激動地說。文化廣場四周綠樹成蔭,地勢平坦,健身設施集中,還有造型古樸的涼亭和座椅供村民們休息。吃完晚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領著孩子來這里散步乘涼,廣場上微風拂過,笑聲四溢。
“村里這條路該修了!”為了解決掉村里這條長達10.5公里的泥巴路,老于從進村就開始了政策咨詢和多方資金籌集,終于在今年6月為村里爭取到市財政第一期95萬元的街道硬化和下水道建設資金。資金到位后,老于打算組織老黨員挨家挨戶動員村民清理街道障礙物,爭取盡早實施路面水泥硬化。
為集體,干勁用足
翻開老于寫的扶貧日記:“鄧廟村的莊稼地里以常規糧食作物為主,基本沒有經濟作物,雖然有部分群眾種植山藥,但近幾年山藥市場行情不好,價格不占優勢。年輕人主要靠打工。村里沒有任何集體收入,屬于空殼村。”老于在這一段記錄下面,重新用力地寫上了“集體收入”四個字,這就是他的工作方向了。
“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由于村子位置偏僻,各方面條件也不好,很難引進大的投資項目,老于決定實事求是,降低期望值。“能做多少是多少!”通過與村“兩委”積極商議,協調村合規土地,2017年老于為村里爭取到市扶貧資金30萬,建造了一個63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每年可為村收入租金2.8萬元,解決村貧困戶就業十二人。
今年6月,老于又從社會上爭取到了128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和村“兩委”成員協商決定將該資金形成的資產定位為村集體資產,他組織相關專業人士進行多方考察,對已有的犬具、屋門加工和豬、雞養殖,牡丹、芍藥種植等投資項目進行評估論證,計劃項目運營成熟后進一步吸引農戶成立合作社,擴大產業規模。
近幾年,農村光伏發電如火如荼,老于擼起袖子,也要做個追趕潮流的人。他認真研究光伏發電的相關優惠政策,深入群眾中做普及、做調研,會同村委規劃營建“光伏扶貧”新格局,多次協調市政府、供電公司及相關技術人員現場考察。“村民們對我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們對我的信任讓我的腳步不敢慢下來、停下來,我只有盡一切努力去做好我應該做的。”老于正以“新手”姿態積極奔走在光伏扶貧的路上,到先進幫扶村實地考察學習,上網查資料,向專業人士反復咨詢,努力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精準扶貧”,幫助貧困村貧苦戶早日實現自主脫貧摘帽。
為教育,真情幫扶
炎熱的七月,學生們都放暑假了,老于又走在了村里這條主路上,看到修路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進行,老于的腳步也歡快了。這次,他要去建檔立卡貧困戶鄧名立家。“老鄧,你兒子回來了嗎,這學期成績咋樣?”一眼瞅見鄧名立正在菜園子里忙活,老于高興地嚷起來。
“在屋里呢,這小子不吭聲,問他成績也不說,再問,才說考得不孬。老于,多虧了你啊,像俺們這種窮人家也出大學生了!給你摘點黃瓜、西紅柿,帶回去吃,比你們城里的好吃。”鄧名立一臉高興地向黃瓜藤走去。老于在去年為鄧名立的兒子鄧興浩申請辦理了學費減免手續,并為其爭取了社會愛心救助金3000元,幫這個家庭解決燃眉之急。
“把教育扶上去,這些貧困家庭就有希望,把人往正道上引,脫貧就不遠啦!”老于總是這樣說。看見村里的西瓜、苗圃等農產品缺乏系統開發,老于協調相關部門,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培訓,成功將農產品搬上電子商務平臺,目前銷售金額已達300多萬元。看見村里的生態環境欠佳,老于向公司申請資金,為村里配備了兩名生態管護員,完善垃圾收運體系,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他多次組織黨員義務勞動,頂著炎炎烈日清理村內排水溝,幫助困難群眾忙農活。農閑時節,老于又請來公司黨員職工為村民進行技能培訓達30次。聯合村委會開展村風村訓、家風家訓、孝老愛親教育,規范完善村規民約,組織黨員入村開展“新農村新生活”和“美在農家”系列培訓活動,倡導文明新風,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
“脫貧路上沒有累不累,只有值不值,現在大家都傳村里來了個好書記,這就值了!”老于又在扶貧路上信心滿懷地忙活起來。
點擊圖片 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