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王輝:華龍一號的十年 他用智慧和熱血陪伴
中核集團王輝:華龍一號的十年 他用智慧和熱血陪伴

文章來源: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7-13
“5月13日5時,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內層安全殼整體性試驗圓滿完成。”五月的一個清晨,一條新聞推送讓正在乘坐電梯的王輝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與同事分享了這一則快訊。
近十年來,王輝參與了從ACP1000到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的整個研發過程。他也從剛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核工院堆工所嚴重事故分析研究室主任,2019年獲評了中核集團菁英人才。“低頭靠勇氣,抬頭憑實力。華龍一號十年磨一劍,曲折發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面對困難坎坷,只有不斷堅持才能取得成功。”1986年出生的他,留著一頭干練的短發,身材清瘦,卻沉著而穩重。
繪制奮斗藍圖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事故給世界核電,特別是蓬勃發展的中國核電踩了急剎車。這其中就包括即將開工建設的華龍一號的前身CP1000。在重點研發型號前途渺茫之時,在中核工程攻讀碩士即將畢業的王輝也陷入了迷茫。于是,他敲開了導師辦公室的門。導師對他說:“這次核事故肯定會影響核電發展的腳步,但也會促使業界更加關注核安全,關注事故分析。我們做事故分析的,仍然大有可為。”這一席話讓他踏實許多。不久后,葉奇蓁院士關于核電未來的判斷,“核電還是會有很大發展的,這是我們國家的戰略選擇”,更加堅定了他踏上核電這條路的信心和決心。
隨后,王輝入職中核工程,承擔國外核電技術消化吸收方面的工作。然而,看似靦腆卻生性好強的王輝,時常反問自己:“為什么別人的設計比我們先進?難道我們就這樣亦步亦趨永遠做先進技術的追隨者?”中核集團適時作出發展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重要戰略部署,極大地鼓舞了王輝,也使他找到了奮斗的方向,希望為中國自己的三代核電技術的研發貢獻力量和智慧。已經燃起斗志的他,在腦海中逐漸繪制出一張屬于自己的奮斗藍圖。
不同于M310改進型技術,華龍一號從堆芯到安全殼都進行了全方位創新,特別是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系統設計理念是其顯著特征。其中,非能動安全殼熱量導出系統(PCS)是確保核電廠發生嚴重事故后保持安全殼完整性的重要保障措施。而王輝及其帶領的嚴重事故分析研究室承擔了PCS系統安全殼綜合熱工水力實驗相關的計算工作,這是確保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項目福清核電5/6號機組頒發裝料許可證而必須開展的工作。
從堆工所到工程院再到總工辦,一個又一個的方案論證、技術討論會,總能看見王輝匆忙的身影。同事們都說他有項“絕活”,那就是像救火隊員般的快速響應能力,“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能夠讓他胸有成竹,從容面對,妥善安排,成功解決”。
啃下每一塊“硬骨頭”
對于同事們的贊譽,王輝謙虛地表示,這只是自己長期閱讀國際同行文獻、實時緊跟國內外研究現狀的結果。剛入職時,他根據文獻資料結合自己負責的工作繪制了一幅技術發展路線圖,贏得了部門負責人的贊許。跬步千里,厚積薄發。正是這種良好的習慣,讓他從一個初出茅廬的科研新兵迅速成長為技術骨干、事故分析專業領頭羊。
據了解,在工程設計之初,從安全性角度考慮,PCS的模擬采用保守的假設。但是在華龍一號驗證性實驗中,再采用保守性假設做分析,與實驗結果的對比往往會不盡如人意。如何在現有程序中采用合理的方式模擬PCS系統,成為嚴重事故分析研究室必須逾越的一座高山。然而,經過多次討論后,也沒有尋到更好的方法,有的人認為:“不如就用之前的保守方法吧,雖然不夠準確,但足夠保守。”可是王輝并不同意,而是嚴肅地說道:“我們不能這么草率地對待一個科學問題,日后會因為現在的決定感到羞愧的。我知道這是一塊硬骨頭,但是必須得啃下去。”
王輝講述了他讀初中一年級的一件往事。那時,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他曾立志“為中華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而華龍一號是國之重器,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于是,他帶領大家從零開始,一次又一次嘗試,從非能動系統工作原理傳熱的基本過程入手,詳細地推導了流動與傳熱方程,大膽提出了在現有程序中嵌入PCS模塊的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家經過不斷攻關,最終成功開發出基于現有計算分析工具既快又準的物理模型。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此后不久,王輝及其團隊又遭遇了新的問題,即實驗方案要求和原型具有相似性,王輝帶領團隊成員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做迭代計算,在短時間內給出了完美的實驗方案,并且實驗結果與計算結果誤差極小。然而,在他的眼里故事并沒有達到終點。為更精確的模擬非能動系統與安全殼熱工水力的耦合作用,他又指導同事開始了多維度計算分析技術的開發工作,并取得了新的成果。
幫助新人快速成長
如今,培養新人成為王輝另一項重要工作。面對不同性格和專業背景的新員工,他都會努力采用多種方式使他們快速成長。
據王輝同事孫曉暉回憶,他剛入職時主動承擔了某項研究的計算程序編制工作,但這項工作迎來當頭一棒。雖然每天反復推演方程、編制代碼,但幾周時間過去了,可結果依然和文獻差別很大,這讓他備受打擊。王輝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讓這位職場新人重拾信心,嚴謹工作,主動邀約孫曉暉來了一場背靠背的“競爭”。作為室主任的王輝,白天工作繁忙,就晚上看文獻推公式寫程序,第二天一早到辦公室再與孫曉暉討論,最終兩人都順利把程序編制出來,對比驗證結果一致。
同一辦公室的李精精還記得,2015年剛剛入職時,每次提交報告給王輝審核,他總會從邏輯到框架大改一番。李精精也經常開玩笑說:“怎么這么討厭,每個報告你都得給我動個刀。”其實,她打心里佩服這個跟她同齡的室主任。現在,王輝還常常與她討論如何制定詳細的報告框架,如何開展技術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如何完成措辭會讓報告更嚴謹,這些點滴的細節讓她更加理解了“嚴細融入一切”的含義。
而蔡盟利對王輝則是另一種認識,她常說:“輝哥,人挺好的。”做核電廠事故分析,精通熱工水力分析程序是一項基本技能,而蔡盟利因為不是核專業出身,程序應用比別人慢。為此,王輝主動為她指派導師,開展傳幫帶。在學習之初,蔡盟利常常因為害羞不敢主動提問,王輝就主動找她談心交流,幫助她從心理上和實際工作狀態上完成了從校園人向職場人的轉化。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嚴重事故分析研究室每位同事都有了自己明確的技術發展方向,都能夠獨當一面。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有望年內投產,但是王輝還將繼續奔走在核電嚴重事故分析這條道路上。他說,核電與其他工業設施最大的不同就是存在放射性的問題,在福島核事故之后,實際消除大量放射性釋放成了核電設計與安全研究的主旋律。在這一背景下,他將目光轉向了事故工況下放射性物質的行為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對放射性物質行為的進一步研究,明確事故工況下放射性物質的釋放特征,從而更好地開展安全系統的研發設計,提高核電廠的安全性能。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