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發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風采 > 正文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中國鐵建朱浩:貧困縣走出的扶貧大隊長

        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7-22

        2019年底,丹江口市浪河鎮銀夢湖村年人均純收入達1.15萬元、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達0.75萬元,集體經營性收入再次超過10萬元,脫貧出列成果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當一個有銀子、有夢想的銀夢湖呈現在人們面前時,駐村幫扶六年的扶貧大隊長朱浩回首來時的路,心中涌動著特別的溫馨和自豪。

        走出貧困縣,吃上“商品糧”

        1978年,朱浩出生在河南南部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小山村里。那時候,盡管全家的勞動力每日隨著整個生產隊日出而作,朱浩一家人還是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

        也是在那一年,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從農村拉開。在朱浩恍惚的兒時記憶中,有一副畫面特別清晰:母親領著他,從生產隊里背回了一大袋子糧食,并牽回了一頭牛。后來上了中學,朱浩才從課本上弄明白那是實行了“包產到戶”,他們家累計分到了三畝土地,而那頭牛則成了陪伴朱浩度過兒童時光最親密的“伙伴”。

        那是一段快樂成長的日子。在大豐收的農忙季節,朱浩常常帶著小妹妹一邊放牛,一邊在田凼子里捉魚抓蝦。在全身糊滿泥巴之后,就牽著老牛沿著長長的田埂回家。田埂彎彎曲曲、四通八達,他時常會停下來納悶,那脫了谷子的稻草可以喂牛,怎么還可以鋪在房頂上遮風避雨。因為那個時候他們全家7口人都還擠在低矮的草房里。

        鐵四院扶貧工作隊冒雪巡查種植基地(左為朱浩)

        時間就這樣在反復中到了1993年。父親接過爺爺手中的犁,一家人過的還是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生活雖然有所改善,但依然沒有走出那片幾輩子也走不出去的黑土地。由于經濟困難,朱浩年幼的姐姐已經輟學,并隨著南下打工的大潮遠赴他鄉。而父親的心思似乎也沒有放在種田上,因為十幾年辛勤的田間耕作,也只是翻新了三間磚瓦房,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一家人的命運。

        有一段時期,糧食價格不僅低賤,而且還不容易賣掉,同時種田還要繳納名目繁多的農業稅。因為要繳納朱浩和妹妹昂貴的學費,母親時常會守著滿屋的谷子發愁。這幅畫面同兒時的那個場景一樣,也一直是朱浩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印跡。

        家人常給朱浩描繪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美好,并借此機會來激勵他好好學習,一定要走出農村,吃上“商品糧”。基于這種最樸素的期待,也為了早點兒減輕家里的負擔,中考成績全縣第一的朱浩放棄了讀重點高中的機會,選擇了一所鐵路中專學校。

        轉戰大武漢,出征宜萬線

        2010年12月22日,在中國鐵建所屬鐵四院設計者幾代人的努力下,中國鐵路建設史上最困難、最復雜的項目——宜萬鐵路正式通車。這一天,一條鋼鐵巨龍在武陵山脈穿梭,讓宜昌、恩施、重慶三座城市緊密相連。通過宜萬鐵路架起的全面小康橋梁,恩施少數民族百姓踏上了脫貧致富路,僅2017年就實現25個貧困村出列。

        而朱浩,作為宜萬鐵路建設的參與者,也從這里開始了他人生的又一個轉場。

        1997年,依靠家人種地的微薄收入,朱浩艱難地讀完了四年中專。搭乘“計劃分配”的順風車,直接到鐵四院直屬的信陽第二勘測總隊報到上班。

        外業鉆探工作的艱辛有些出乎朱浩的意料。笨重的機械設備依靠人的手抬肩扛,終日奔波于崇山峻嶺和鄉村之間,風吹、雨打、太陽曬更是家常便飯。

        白天,朱浩和老師傅一起抬鉆機、扛鉆桿,晚上就趴在床板整理鉆探日志。更多空閑的時候,他就把自己外業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寫成文字,通過書信郵寄給遠在武漢的《先鋒報》編輯部。

        后來,朱浩截留了一部分工資沒有上繳家里,偷偷去買了一臺當時在農村還算得上奢侈品的21寸彩色電視機,以及一臺“小霸王”游戲機。兩部機子一聯,就是一臺簡易的電腦,在掌握簡單的五筆打字后,他又狠了狠心,花了一個月的工資,報名參加了一個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培訓班。

        當朱浩自發在做這些儲備的時候,他還不知道,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遠在武漢的鐵四院總部正在醞釀著兩場革命。一場是“普及計算機,甩掉圖板跨世紀”,另一場是大規模的勞動用工制度改革。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2002年,經過多方面考察,朱浩得到了一個到鐵四院人事處助勤的機會,很幸運地從家鄉小城調到大城市武漢工作。2004年,因機構調整,朱浩又調到線站處并被派遣宜萬鐵路建設現場從事配合施工工作。

        而早在1999年,宜萬鐵路還在研究枝城接軌方案階段時,朱浩所在的地質一隊就曾奉命在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進行地質鉆探。

        在武陵山區深深的腹地,滿眼只見千山萬嶺,山連著山、山套著山。赤溪河和她的分支在群山中蜿蜒穿插。山民們在狹窄的坡地上種瓜點豆,甚至連一尺見方的泥土都不肯放過,統統被墾為耕地。由于交通閉塞,大山里的各種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利用,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資本優勢,人們生活貧苦的現狀始終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種情形,和朱浩幼時的老家,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聽說朱浩他們是從省城來幫助他們勘測鐵路的,善良的山民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遞過的小木凳都是先捋下袖子擦了又擦。無須動員和組織,他們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給項目的鉆探工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在“之”字拐彎的山路上,那些土家漢子和鐵四院的鐵路建設者們一起并肩戰斗。他們用強勁的臂膀抬起笨重的鉆機,伴隨著整齊有力的“嗨嗬嗨嗬”的號子聲,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困難的鉆探“遷徙”。

        “嗚……”,火車呼嘯西進的汽笛聲,不僅喚醒了沉睡萬年的高山,更點燃了曾經“望山興嘆”的武陵人民追逐新夢的渴望。

        擔社會責任,建漢十高鐵

        丹江口市位于秦巴山區腹地,三面環山一面環水,長期以來,交通閉塞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漢十高鐵的建設,無疑為丹江口脫貧致富和經濟發展打開了大門。

        漢十高鐵是湖北省主導建設的首條高鐵,不僅是一條交通路、更是一條旅游路、致富路和通向未來的快速路。它的建成通車,結束了鄂西北地區多個縣無高鐵的歷史,成為湖北“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的重大交通支撐。

        作為漢十高鐵項目的總體勘察設計單位,鐵四院還承擔了丹江口市的定點扶貧任務,先后參與了丹江口站、武當山西站等由地方出資的高鐵車站配套項目建設。

        由于地方配套項目啟動晚,建設周期非常緊張。鐵四院抽調精干技術力量組成項目總體組,在積極配合地方推進和完善項目建設程序的同時,打破常規分階段、分工點提供設計圖紙,努力為后續施工爭取時間,確保了配套工程于2019年11月29日與漢十高鐵同步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時,為實現精準扶貧,2018年9月7日,鐵四院董事長蔣再秋組織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幫助浪河鎮開展軍民橋原址復建勘察設計工作。所屬道路院迅即成立總體組,啟動了項目資料收集和勘察設計工作。

        鐵四院正是這樣在技術報國的同時,以擔當為己任真誠回饋社會。

        走進銀夢湖,踏上扶貧路

        2015年,鐵四院干部找朱浩談話,計劃安排他任浪河鎮銀夢湖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承擔駐村幫扶工作,讓其征求家人的意見。

        看著出生不滿四個月的二女兒,朱浩也曾經猶豫過。妻子雖然沒有表示反對的意見,但卻拋出“你看著辦”四個字。反倒是時年十歲正在讀小學四年級的大女兒的一句話,堅定了他前行的腳步:“如果那里的人更需要您,您就去吧。”在大女兒學校附近租好了房子、聘請了保姆,告別家人,朱浩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駐村扶貧的征程。

        銀夢湖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全村總面積4.65萬畝,可耕種土地面積卻僅僅556畝,人均不足1畝。2014年建檔立卡時,全村共185戶613人,其中貧困戶就有99戶303人。

        那時的銀夢湖黨組織軟弱渙散,干群關系不融洽,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有著長期中央國有企業基層黨建工作經驗的朱浩,一眼看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真正脫貧還得靠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朱浩說。

        扶貧工作隊及時把黨組織關系轉入到村支部,并嚴格按要求堅持吃住在村。通過“足印農家”活動,朱浩遍訪了全村所有農戶,全面掌握村情,了解民情,理清了工作思路,并組織協助村委制定了《銀夢湖村抓黨建促脫貧實施方案》。

        為調動群眾積極性,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工作隊著力推動“四議兩公開”制度(村黨支部會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的規范實施,進一步完善了在黨支部領導下對村級事務進行民主決策的工作程序,堅持把村級重大事務以及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交由群眾通過規范的程序自己議、自己定,讓群眾干自己想干的事、愿意干的事,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確保了干部不出事。

        武漢愛心人士訪問銀夢湖

        幾年來,銀夢湖依據“四議兩公開”原則對油茶基地建設、苗木種植基地土地治理、神仙葉種植、3公里村級道路建設和綠化、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和活動廣場改擴建等重大關鍵事項,均進行了民主決策和公開,村兩委依法行政和服務群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黨內外群眾對現任領導班子的工作成效和作風一致認可。

        要想讓銀夢湖的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只有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隨著幫扶工作的深入,朱浩改變當地百姓貧困現狀的愿望越來越迫切,想法也越來越清晰。

        銀夢湖地處一級水源保護區,是典型的庫區村、移民村,由于生態環境管控,無法大規模開展養殖、種植業,產業發展只能在“特”字上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銀夢湖的產業發展必須堅持環保優先,合理開發各類山林資源。”朱浩說道。村里唯一集中連片、可機械耕作的土地只有八里灣的河灘地和天明山的坡地,如果用來發展苗木和經濟林種植,既可以涵養水源,又可以滿足各地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的市場需求。在工作隊的積極推動下,利用鐵四院幫扶資金和移民后扶資金,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先后開展了120畝油茶、40畝苗木、20畝神仙葉種植項目。

        “銀夢湖山多林多,一到春天,山花爛漫,這不正是蜜蜂的天地嗎?”朱浩養殖蜜蜂的想法得到了鐵四院分管扶貧工作副院長張浩的全力支持,并協調籌措了20萬元幫扶資金。2019年8月,100箱中華小蜜蜂在肖河灣安家落戶,銀夢湖的甜蜜事業正式隆重開啟。

        就業是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工作隊積極聯系推薦10戶貧困戶到市里的企業和鎮上的專業合作社就近就業。同時,為了鼓勵企業和合作社接收貧困戶,朱浩又在消費扶貧方面開動了腦筋。由工會牽頭組織,鐵四院職工先后購買茶葉、香菇、粉條等地方優質優價的農產品累計60余萬元,積極幫助地方特色產品拓寬了銷路。

        通過特色種植、養殖產業發展的帶動,銀夢湖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也正在茁壯成長。他們正在改變中國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通過出租土地、入股合作社和務工等方式,取得租金、股金和薪金收益。

        “在家門口做事方便多了,得虧鐵四院的幫扶,感謝黨的好政策!”在苗木基地和養蜂基地務工的老李、老戴不約而同地發出了同樣的感慨。

        為了讓善行更加精準,孩子絕對不能成為下一代貧困戶。工作隊收集整理了貧困戶家庭適學兒童資料檔案,并聯系鐵四院團委多次到銀夢湖開展愛心助學活動。2019年5月2日,來自武漢市9個家庭共計30余名社會愛心人士訪問銀夢湖,開展“從愛心出發為夢想助力”的愛心幫扶活動,促成了武漢企業家吳某與銀夢湖四年級學生張武陽進行幫扶結對。

        2020年1月,一場由新冠病毒的引發的肺炎疫情首先在武漢暴發,遠在丹江口的浪河鎮也逐步升級了防控措施。雖然自己也還身處疫情的中心,但朱浩第一時間向鐵四院黨委做了匯報,組織采購了1000斤面條、500斤粉條捐贈給鎮防疫指揮部,并爭取到了25萬元資金用于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春耕生產。

        今天的銀夢湖,一切還在改變,朱浩的駐村經歷也還在繼續。而那遠方,正是全國所有扶貧工作隊共同的愿望:早日實現“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全國脫貧攻堅目標。 

         

        點擊圖片 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龍靜怡】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

         

        關閉窗口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成a人无码av波多野按摩| 日本高清不卡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XXXX| 亚洲国产中文v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色AV一区二区三区| 黄A无码片内射无码视频|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最近免费最新高清中文字幕韩国| 亚洲区日韩区无码区| 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美丽姑娘免费观看在线观看中文版| 50岁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区 |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免费看又黄又无码的网站|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有码| 久久久精品无码专区不卡 |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水|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区日韩特区永久免费系列| 中文字幕日韩理论在线| 乱人伦中文视频高清视频| 少妇中文无码高清| 中文无码字慕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秋霞|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老年|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