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7-31
在中國化工裝備所屬沈陽車橋焊接車間整體橋環焊工位上,焊接機器人靈活地上下左右轉動,精準地在汽車車橋橋殼的焊點上鑄起火花。一旁與它嫻熟配合的,就是它的搭檔機器人操作員龐聰。
龐聰和他的機器人搭檔(李瑩 攝)
龐聰,90后,2015年從一所工業院校畢業來到沈陽車橋,成為焊接機器人的“搭檔”。2018年,公司引進了幾臺新的焊接機器人,作為工業機器人的一種,它們具有多關節機械手,能夠按照不同編程,依靠自身動力能源、傳感系統和控制能力自動完成各種焊接工藝,精度高、穩定性強,在自動化車間應用普及,可極大提升車間生產效率并保證產品品質。然而在試車運行中,機器人卻出現了橋殼蓋板80%滲漏率的嚴重不合格的狀況。對此,連設備廠家配合調試的技術工程師都束手無策。
已經與機器人搭檔了三年的龐聰,在新機器人工作臺邊仔細琢磨起來。他敏銳地發現,上一道工序轉來的產品與機器人平臺上的夾具存在幾處不一致,極細微,卻是導致滲漏的關鍵。根據這一發現,大家調整了裝置。第二次試車,合格率順利達到了90%的準生產狀態。在場的人無不對這位大男孩豎起了大拇指。
其實, 龐聰的專業是應用電子,跟焊接、機器人和自動化并不對口。當年他跨專業來到焊接機器人崗位,全憑對機器人操作的一腔熱愛。作為這個領域的技術小白,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龐聰可是下了狠功夫,就連吃飯、走路和在通勤班車上都不忘“神神叨叨”地嘀咕編程代碼。理論研究、模擬操作、實戰鍛煉,最終他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好武藝”傍身,給了龐聰更多敢于發揮的底氣。2019年初,公司客戶某型號產品訂單陡增。按照原生產能力進行排期,車間全員即使早八點到晚八點連軸轉,也不能按期完成生產任務。龐聰主動請纓,組織成立攻關小組,優化焊接參數、合并調整工藝程序步驟,將機器人更換工裝夾具時間大大縮短,單班產能由30件提至50件,最終順利突破產能限制,完成了生產任務。
今年4月,客戶臨時對原量產定型的產品外觀做了微調,看似細小的外形變化,直接導致機器人平臺上昂貴的夾具工裝無法使用,生產計劃被卡。面對等著被報廢的工裝,龐聰獨自埋頭在工作臺旁搗鼓了兩天,最終通過優化編程、微調工裝和更改上道工序產品部分尺寸,使其重獲生機,并且新品氣密試驗一次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
提到焊接,人們或許首先想到的是火花四濺、云霧繚繞,尤其夏季,汗流浹背是家常便飯。工作苦、環境差,這些并不能阻擋龐聰對這項工作探求的渴望,在他眼里,焊接機器人崗位簡直就是個“寶藏”:它不僅糅合了數控編程和焊接技藝,而且對操作員的觀察力、辨別力、責任心以及經驗儲備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年輕員工鍛煉價值很大。
“今天上班,明天還要上班,叫職業;今天上班,明天還想上班,叫事業。隨著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的發展,與機器人的人機協同將是大趨勢,特別是在我們機械制造領域。我想,我能和我的機器人‘兄弟’做出點事業來。”龐聰如此說道。
關于未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雖然機器人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我們人的勞動,但仍然有很多問題是機器人解決不了的,需要人來主導。發現機器人沒發現的問題、思考機器人無法思考的問題、解決機器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希望未來能繼續提高這些方面的能力。”龐聰如是說。(李瑩)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