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金佳煒:從“工程人”變身“村里人”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金佳煒:從“工程人”變身“村里人”

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8-07
從上海到怒江州蘭坪縣通甸村的距離有2800余公里,從海拔4米的平原到海拔2400米的高原,從東部沿海到西南邊陲,從繁華都市到窮鄉僻壤,變了的是距離和條件,不變的是夢想和初心。700余天的駐村工作和生活,讓來自中交集團所屬中交上航局35歲的金佳煒從“工程人”轉身“村里人”,從“駐村”到“駐心”,把一個陌生之地變成他心心念念的第二故鄉。
金佳煒是怒江州蘭坪縣通甸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2018年8月,他懷揣夢想,毅然來到這片全國深度貧困地區。為盡快熟悉和投入工作,長途跋涉的他沒給自己“喘息”機會,第二天便迫不及待投入工作。
“七小時的跋涉,深刻體會到扶貧攻堅的艱辛不易。”金佳煒坦言,初次走村入戶,他深受震撼。以前只聽過“家徒四壁”,在通甸村,他是真切地見識到了。破舊的木板房、屋頂透光、墻壁透風……眼前的景象讓他忍不住鼻子泛酸。與閉塞和貧窮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村民熱情的招待、質樸的臉龐。第一次嘗到彝族用來招待尊貴客人的迎賓酒——雞腳酒時,金佳煒暗下決心,“一定不辱使命,有所作為,為通甸村民干些實事。”
事情遠比想象中困難。起初的時間是最難熬的,語言不通、飲食差異、高原反應、山路艱險,“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節奏一度讓金佳煒暈頭轉向。最讓他難以忍受的便是皮膚過敏。入村回來后不久,他身上便突然冒出一片片紅疙瘩,又癢又痛。吃藥、打針均不見明顯好轉,晚上更是癢得難以入睡。吃了抗過敏藥后腦袋昏昏沉沉,第二天人也沒精神,反反復復,很受折磨。妻子偶然得知后,心疼難忍,他卻裝作不以為然,克服身體不適,用最短時間完成入戶走訪工作。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會出現金佳煒的身影。2018年9月農忙時節,和桂蓮、和術娘等農戶因缺勞力,田里玉米無人采收。金佳煒帶領工作隊,放棄休息時間,主動幫助收玉米。“要不是金書記他們幫忙,今年就白勞苦了!”和桂蓮說起金佳煒和工作隊,贊不絕口。
今年3月,村民羅躍梅家中失火,房屋、生產設備皆付之一炬,慘重的損失對羅躍梅無疑是當頭一棒。“貧困戶好不容易才脫貧了,好日子剛有奔頭,絕不能讓他們因災返貧。”金佳煒立即發動工作隊,一方面對羅躍梅家人進行心理疏導和安慰,鼓勵他們從火災的陰霾中走出來;一方面發動中交集團同事和村民捐款,為羅躍梅家送去了急需的生活用品,助她重建家園,恢復生產。羅躍梅逢人便說,要不是金書記和工作隊,她都不知道怎么渡過難關。
在金佳煒看來,扎根基層,就是要用心用情為村民辦實事。他幫助雀石寶家解決了多年來用電安全隱患問題;為孤兒沙映香爭取到了易地搬遷進城入住的名額及助學金;幫蜂忠亮走出自卑和陰霾,重拾信心,成功考學、就業;幫助蜂小才殘疾的母親和姐姐辦理了殘疾等級鑒定等手續,使她們獲得相關補貼;幫助春耕時受傷住院的蜂元福申請到民政救助,并發起募捐幫助他渡過難關……一樁樁、一件件看起來瑣碎的事,卻都是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
駐村近兩年,金佳煒入戶走訪1600余次,走過通甸村78平方公里的每一處土地。他在推進實施農危改、易地搬遷、生態扶持、教育和醫療幫扶等工作中,積極作為,使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中華蜂、山地雞、豬牛養殖及中藥材、蔬菜種植等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補償脫貧和發展教育脫貧等項目中收益。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金佳煒常重復這句話。在扶貧攻堅的路上,他一路披荊斬棘,用真心和真情踐行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助力通甸村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貢獻著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如今通甸村貧困發生率已由2018年的10.7%降至0.52%,并于2019年底成功脫貧出列,他本人也獲得“怒江州脫貧攻堅貢獻獎”。
點擊圖片 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