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樸永超:用雙腳丈量責任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樸永超:用雙腳丈量責任

文章來源: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8-21
清秀的面龐曬得黝黑,標準的普通話添了河南味,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換成記錄本,這是樸永超兩年來的改變。這一切的變化,源于他身份的轉變---從礦冶集團科研精英樸博士,轉變為河南省平輿縣前張村的貼心人“樸書記”。
河南省平輿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位于大別山革命老區,2012年被確定為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礦冶集團”)結對幫扶的定點扶貧縣。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礦冶集團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盡銳出戰”要求,選派優秀干部赴扶貧一線。2018年,選礦所樸永超博士到定點扶貧縣接任駐村第一書記。在兩年的扶貧工作中,樸永超用雙腳丈量田間地頭,傾真心聽家長里短,盡全力服務父老鄉親,以行動踐行央企擔當,在脫貧攻堅一線書寫了自己平凡而又精彩的答卷。
用真心做實事,撲下身子服務群眾
前張村位于平輿縣東部,是總人口近6000人的大村,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0戶。初到前張村,村民們看到這個面龐清秀的知識分子心里都犯起了嘀咕:“這個大城市來的大博士,能懂咱的難處,能真為咱辦事嗎?”
樸永超也意識到了和村民的距離感。為盡快進入角色,他拿出做科研時嚴謹細致的作風,挨家挨戶拜訪貧困戶,用真心傾聽群眾實際情況,用行動為群眾排憂解難,真正成為了前張村村民的貼心人、家里人。
他像村民眼中的主心骨。樸永超第一次見到村民郭運和大概是在駐村后的一個月。已70多歲高齡的郭運和老人多次找到樸永超傾訴家中困難,咨詢扶貧政策。樸永超給他耐心解讀,出主意、想辦法,在不斷交流中,成為郭運和最信賴的“干部”。2019年下半年一天深夜,郭運和的兒子精神疾病發作,突如其來的狀況讓他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他想到了樸永超。樸永超聽后迅速聯系當地公安和衛生部門,并馬上趕往他家中,控制住局面后將病人送往市精神病醫院進行治療。回過神來的郭運和看到這個“外面來的干部”為他們一家做的這一切,這個七十多歲的老漢幾乎落淚。
樸永超和郭運和老兩口拉家常
他像孩子眼中溫暖的大哥哥。一天前張小學校長聯系樸永超,說想讓他幫忙規勸一個叫劉亞輝的“問題學生”。樸永超馬上到孩子家中走訪。原來孩子爸爸之前做生意很有錢,但后來被騙光積蓄,媽媽也棄他們而去,他一直跟著80多歲的爺爺奶奶生活。樸永超考慮孩子可能需要心理疏導,就帶他到平輿縣一初中進行心理輔導。診療后老師認為,孩子很聰明,最大的原因應是缺乏關愛。樸永超像個大哥哥一樣跟他聊天,帶他去吃了牛肉拉面,送他回家時給他帶了愛吃的零食。之后一段時間,樸永超隔幾天就會看看他,看他有沒有按時去上學,看他還缺少什么東西。這個學期校長告訴樸永超,孩子變化非常大,沒有再搗亂過。
這種故事太多太多。除了對每家每戶的幫助,樸永超以礦冶集團為堅強后盾,充分發揮第一書記橋梁和紐帶作用,調動全集團為扶貧工作獻計獻力。兩年來,相繼開展了棉衣捐贈、愛心助學、精準扶智和救急難等活動,為前張村的貧困家庭雪中送炭。說起這些,樸永超感慨良多:“許多貧困戶都很努力地想改變自己的境遇,只要他們不放棄,我就不放棄,相信一年總比一年好,一代總比一代強。”就是這么善良樸實的想法激勵著樸永超一次又一次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
樸永超的工作得到了前張村民的一致認可。初到時自己的生澀和村民的懷疑都已經徹底消失,“不知咋辦找樸書記”,已經成了前張村民口口相傳的佳話。他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報:2019年底和2020年初,在河南省平輿縣(國定貧困縣)貧困退出核查工作中,前張村被抽樣分別接受市級和省級核查評估,其中群眾滿意度均為100%。
舍小我顧大局,艱難選擇堅定擔當
“現在是國家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主戰場在農村,我愿盡我所能,做一枚螺絲釘投身到中國最基層的貧苦農村。到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去歷練、去學習,這也將是我今后人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2018年9月樸永超出發前對朋友說。
放下得心應手的科研工作,到條件艱苦的河南省平輿縣前張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樸永超不是沒有猶豫過。
2018年8月,礦冶集團征求樸永超意見,請他考慮到定點扶貧縣接任駐村第一書記。面對集團的信任,他陷入沉思。一方面,他深知這是光榮的使命,能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真正幫助一些人,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追求。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接受赴任,他不得不暫時離開熱愛的科研工作與家中剛剛兩歲的孩子,將照顧家庭重任交給妻子一人。樸永超將自己的顧慮告訴妻子,從大學就建立感情的妻子深知他的理想信念,說:“如果你想去,我尊重你的選擇”。這時候,入黨時“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莊嚴承諾在他耳邊回蕩,礦冶集團一代代前輩不計個人得失投身國民經濟主戰場的事跡在他腦海中浮現。信仰的力量和家人的支持讓他做出選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向組織做出鄭重的承諾:“將集團的‘礦冶精神’帶到脫貧攻堅一線,一定盡全力將第一書記工作做好。”集團也給予他充分的鼓勵和信任,表示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集團是強有力的后盾,會為他開展工作提供一切支持。
凝共識聚合力,夯實組織理順機制
2018年10月,樸永超來到距離北京千里之外的河南省平輿縣前張村接任駐村第一書記。
初到前張村,他發現自己面臨的困難遠遠超過預期。前張村是個有近六千人的大村,共有十個自然村,十九個村民組,由原兩個行政村合并而成。由于一些歷史原因,村“兩委”班子凝聚力薄弱,干事創業的意愿和信心不強。在深入調研全村基本情況后,樸永超決心先從抓組織建設入手,只有班子團結了,人心齊了,才能高效的開展各項工作。
抓班子、建組織,重在理順工作機制。樸永超在村內建立起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早晚碰頭會、每周周例會等一系列制度,安排部署各項工作,明確分工,夯實責任。村干部們在一起溝通交流的多了,職責更明確了,彼此的猜疑少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幾個月的時間,村里的各項工作步入正軌,干事創業的信心也越來越強。
2019年,村支部書記郭文力身患疾病住院。在五個月時間里,沒有任何基層工作經驗的樸永超勇擔重任,全面負責村兩委工作,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理念,堅持“四議兩公開”的工作方法,使前張村的整體治理水平和為民辦事服務的能力顯著提升。
樸永超組織貧困戶進行政策培訓
為從根本上提升前張村黨員政治素養,強化理論學習,在集團大力支持下,樸永超多方籌措資金翻新黨建辦公室和學習室。在這里,前張村黨員一起研究討論村內重大事項,領導村級治理,定期組織黨員集體學習,凝聚思想共識,真正發揮黨支部在農村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作用,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此外,他積極聯系,與中央企業示范基層黨支部礦冶集團北礦檢測黨支部結對共建,在前張小學設立“北礦檢測”獎學金,加強學習交流,拓寬了黨員干部的視野和能力。
礦冶集團北礦檢測黨支部與前張村黨支部共建
樸永超在駐村近兩年時間里,始終將抓組織建設、提升村級治理水平和服務群眾能力放在首位,改變原有合并村委人員不齊整、思想不統一、組織軟弱渙散的面貌,這些潛在工作成效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疫情期間,在防疫物資極度緊張之時,他通過多方努力,緊急為前張村籌得防疫資金1萬元、醫用口罩5000個、消毒液2噸、醫用酒精100公斤,以及電子額溫儀等防疫用品,為前張村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學提供有力物資保障。在樸永超帶動下,前張村春節返鄉的普通黨員和群眾、不留姓名的愛心人士,甚至脫了貧的貧困戶,紛紛到防疫點捐款捐物,前張村委收到的防疫捐贈幾乎占到雙廟鄉的一半,這個曾經“軟弱渙散”的合并村顯示出空前的團結。
守初心擔使命,外扶內助鄉村蝶變
在抓組織工作建設的同時,樸永超注重所駐村的產業發展,將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為穩固脫貧成果的關鍵來抓。
村里產業的發展是他最關心的事。“只有把產業搞上去了,村集體和村民才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穩固脫貧成果,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2019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平輿縣華夏制衣有限公司,入駐礦冶集團投資建設的1000平方米標準化扶貧廠房,項目計劃總投資500萬元以上,可提供100多個就業崗位,平均月工資3000余元,使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打工、務農、照顧家庭三不誤,又增加了收入,脫貧帶動效果顯著。
結合當地實際,發展種植農業是促進村集體經濟增長和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有效手段。前張村申利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是前張村的帶貧企業,主要種植蔬菜、瓜果、果樹等農產品。2019年,樸永超經過充分調研向礦冶集團申請資金400萬元,用于扶持合作社發展,新建雙面高標準溫棚6座,農產品展示室1座,冷庫1座,為申利合作社的高速發展增添新動能。今年受疫情影響,豐收的瓜果銷路受到影響,樸永超與礦冶集團工會攜手,協調采購合作社的秋月梨、甜瓜等農產品,開展消費扶貧十余萬元。
樸永超在申利合作社調研
促進鄉土人才回歸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經過礦冶集團兩年投入,村集體幾十畝廢棄坑塘已修整成前張村游樂園,環境得到很大提升,但并不產生經濟效益。樸永超動員企業家趙留超回村投資創業,以前張村游樂園和西側的幾十畝土地為基礎,打造成一個集水產養殖、特色種植、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農村綜合生態旅游項目。此外,將趙留超一直在外經營的PVC環保板材項目引入前張村,增加當地就業崗位,目前兩個項目已通過審批并開始建設。
前張村游園改造前后
兩年來,在礦冶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在樸永超點點滴滴的努力中,前張村摘掉了原來“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的帽子。如今,前張村“兩委”班子團結上進,農村致富帶頭人積極反哺,群眾之間互幫互助,村民的生活條件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樸永超說:“親身經歷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我真正明白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領導人民戰勝一切困難,明白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我將認真履行駐村第一書記的責任與義務,把青春、學識和激情全部播撒在前張村,用‘礦冶精神’建設前張村,爭取為脫貧攻堅添磚加瓦,為祖國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點擊圖片 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