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奉獻曲麻萊 守護三江源
——記國家能源集團派駐青海曲麻萊縣援青干部王銳
——記國家能源集團派駐青海曲麻萊縣援青干部王銳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奉獻曲麻萊 守護三江源
——記國家能源集團派駐青海曲麻萊縣援青干部王銳
——記國家能源集團派駐青海曲麻萊縣援青干部王銳

文章來源: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20-09-02
“以黃河源頭為圓心,大約半徑4.5公里的一個圓圈已經畫好了,核心區30多萬畝的草場已很好地保護起來了。”聊起黃河源頭的生態保護項目,國家能源集團資本控股公司派駐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援青干部,曲麻萊縣委常委、副縣長王銳,曬得黝黑的臉上溢滿興奮。
圖為王銳與曲麻萊縣相關部門、鄉村干部一起安排布置2020年黃河源生態保護治理方案
遷出5000多頭(只)牛羊,建設5000多平方米學校用房,培訓近1000人……從2019年8月到今年8月的一年間,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藏族為主的曲麻萊縣,王銳行程10萬公里,全力以赴推進生態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黨建扶貧等精準舉措落地生根,在雪域高原種下“生態基因”,把央企大愛傳遞藏鄉。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僅僅是傳遞愛的使者,我的背后是咱們能源央企的磅礴力量!”王銳表示。
5000多頭(只)牛羊的背后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國家能源集團在定點幫扶曲麻萊縣脫貧攻堅時,將黃河源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于2018年啟動“黃河源生態保護治理項目”,以黃河源頭核心區草場生態恢復為抓手,區域內實施禁牧,變牧民為職工,脫貧增收。
曲麻萊縣地處三江源生態保護區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的40%,年平均氣溫零下5℃,被稱為極地江源、生命禁區。“做夢也沒想到會到生命禁區來護草、種草,但當真正投身其中的時候,卻又樂在其中。”談到這個意外闖進的“夢”,王銳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來到曲麻萊縣后,王銳認真學習了項目實施方案,3個月下鄉10多次,與地方政府及國家能源集團青海扶貧辦工作人員克服艱難險阻,深入黃河源頭無人區摸排禁牧區內人口及牲畜情況,與鄉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戶,深入33戶牧民家中了解情況、宣傳政策,替群眾從經濟和生態各方面算賬比較,參與牲畜轉場,推動禁牧工作。
“我要動腦筋讓翻譯用藏語跟牧民們解釋好‘生態保護’這個詞,講藏族同胞聽得懂的話,實際上他們也是敬畏天地蒼生的,這就跟生態保護契合起來了。還有就是要尊重他們的習俗等等。”王銳介紹了他與牧民打交道的過程,也經常教育相關工作人員在勸說搬遷上找準工作方法,多磨嘴皮子。通過數月的群眾思想工作,禁牧及補償保障方案得到了當地藏族群眾的一致同意。
退牧牧民尼瑪笑著跟記者聊道,“一開始我們都把王縣長從家里往外趕,現在大家遇到王縣長都主動往家里拉。”
2019年11月5日,黃河源頭核心區15萬畝草場的首批2665頭(只)牛羊完成轉場搬遷,實現黃河源頭核心區歷史上的首次禁牧。一道道休牧圍欄鑄就了一副副堅實的“金甲”,一片片逐漸恢復的草地植被筑起了一道道牢靠的“綠盾”,有效遏制了區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在此基礎上,王銳和相關人員積極落實國家能源集團要求,研究2020年實施方案,確定了2020年17萬畝的禁牧區域,涉及2625頭(只)牛羊的搬遷。
“以前不愿把牛羊遷出黃河源保護區的牧民,現在主動來找我商量退牧還草的事情了。”正在忙著2020年禁牧工作的王銳向記者講述了他循序漸進的“生態扶貧工作法”。
為了提高項目管理水平,王銳協調在縣財政賬戶設立專用科目,在扶貧局設立“黃河源生態保護治理項目”專用賬戶,實行專門項目管理,制定了《國家能源集團援建曲麻萊縣黃河源生態保護治理項目資金管理辦法》。
王銳還研究各種草籽、樹苗試種,他告訴記者,他要嘗試找出更多樣、更長久的高原草場保護方法。“純屬個人興趣,萬一成了呢?”王銳的話透出他對黃河源頭癡迷般的愛。
圖為王銳與曲麻萊縣群眾研究分析種樹情況
其實,王銳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顛簸的一路上,他跟記者聊起,“黃河源頭見證了國家能源集團人一茬接著一茬干的務實精神,先后派駐了6名青年干部在曲麻萊參與生態守護。”通過一棒接一棒的努力,截至今年7月,黃河源頭核心區禁牧還不滿一年,草原環境已經有了改善的跡象。
“草場禁牧了,我們還能享受禁牧補貼,還能參與生態管護,拿一份工資,牲畜在合作社里統一管理,提高了成活率、出欄率,避免了草場退化、雪災等自然災害,收入有保障了,未來的日子會更好的。”在黃河源頭第一家,73歲的女主人曲仲向我們聊起了牛羊遷出黃河源頭后的變化。
行程10萬公里的“高原旅程”
王銳在援青一年的工作總結中這樣寫道:“按照縣委‘一職九聯’要求,一年間行程10萬公里,先后20余次深入聯點村社和個人結對幫扶貧困戶家中,開展調研工作,了解貧困現狀、深挖貧困原因,對癥下藥,因地制宜開展幫扶工作。”
“曲麻萊,曲麻萊,進去出不來。”這是一句流傳很久的青海俗語。現在“進去出不來”雖已成為歷史,但卻道出了曲麻萊的氣候條件惡劣、生態環境嚴酷。“天天下鄉就當高原戶外旅行了,就是太費輪胎!”王銳向記者打趣地聊起自己的工作場景。曲麻萊縣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每到冬季遭冰雪覆蓋,這些道路更是通行艱難,經常中斷。
2019年11月20日,王銳趕赴交通最艱苦的麻多鄉扎加村看望自己的聯點幫扶對象。慰問完后天已擦黑,返程中車輪陷進滿是冰碴的小河,車動不了了。為防止車被凍住,只能一邊用工兵鏟鑿冰,一邊尋找求救辦法。刺骨的寒風和遠處傳來的狼叫,讓王銳感慨曲麻萊夜晚的寒冷,同時也體會到了這些堅守一方水土群眾的不容易,更堅定了他“一定多為老百姓做點事情”的決心。終于他在四個多小時后得到救援。
像這樣的經歷,在王銳看來已習以為常。看看王銳的車就明白了,后面是個雜貨鋪,爐子、方便面、純凈水、工兵鏟、睡袋等一應俱全。平時,王銳下鄉到了飯點吃點干肉和涼饅頭就湊合了。晚上,也經常住車里。
帽子和墨鏡已經成了王銳的習慣搭配,乍一看真有點高原漢子的味道。“高原地區,空氣稀薄,紫外線強,這套‘裝備’,更方便高原工作。”王銳告訴記者。
為藏族兒女送來吉祥
“曲麻萊縣是國家能源集團的定點扶貧縣,我在這里的任務就是要把集團對這個縣的一系列幫扶落實到位,全力確保援助援建項目的進度和成效。”王銳告訴記者,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帶著使命開展幫扶工作是上級對他的工作要求。
保援助援建項目進度和成效,前提是規章制度的建立。一年來,王銳通過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吃透縣情、鄉情、民情,結合工作經驗,制定符合實際的項目管理辦法。目前,已與各局室、鄉鎮共同研究制定了16項管理辦法,梳理完善相關制度30多項,進一步增強了項目運行的規范性和運行效率,特別是圍繞國家能源集團的幫扶項目,初步建立起一套嚴謹高效的項目管理體系。
8月上旬的一天,記者來到曲麻萊縣孤兒學校宿舍樓現場,只見工地負責人主動過來向王銳匯報工程進展,王銳囑咐他們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要保證8月完成竣工驗收并交付使用。
為進一步提高曲麻萊縣辦學能力和水平,國家能源集團先后投資300萬元和1710萬元,分別為曲麻萊縣孤兒學校和民族中學建設宿舍樓和綜合樓。王銳通過梳理工作流程,參加監理工作會,現場監督指導,提高了項目管理水平,確保了工程質量和工作進度。由于多方協作努力,克服了疫情和天氣的影響,相關項目將分別于今年8月底和9月底實現竣工驗收。
曲麻萊縣民族中學校長俄周已在曲麻萊縣教育系統工作了22年,在他印象里,缺老師一直是曲麻萊縣的常態。除了自然原因,住宿條件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令老師們高興的是,今年宿舍短缺問題將徹底解決。俄周興奮地說,“王縣長三天兩頭來工程現場督促檢查,非常上心,我們也放心。從去年到今年,是我當校長以來學校變化最大的一年。”
“在項目推進和資金使用過程中,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我也協調安排相關部門做好了項目建設的全過程監督管理,經常對他們一些不符合招投標要求、工程建設要求的地方提出整改意見。”王銳表示。
為了給生態治理培養和儲備更多的專業人才,一年來,王銳組織了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基層干部黨性培訓班、生態管護員意識和能力提升等多個培訓班,培訓人員876人次。人才的培訓和培養,為曲麻萊縣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4月21日,曲麻萊縣成功實現脫貧摘帽。“摘帽不摘責任,我將繼續落實好國家能源集團對曲麻萊縣的各項幫扶工作,把黨的關懷和我們能源央企的責任傳遞藏鄉,為藏族兒女送去吉祥!”一年的高原經歷,王銳感覺幫扶工作漸入佳境。扶貧路在腳下,也在他的滿腔熱血中。
如今,受益于脫貧攻堅工作,曲麻萊歷經蛻變,破繭成蝶。站在海拔超過5000米的楚瑪爾河邊,依稀看到了黃河源最初的樣子……(馮義軍 戴雨露)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