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9-08
300人、20天、12萬根樁基施工完成,新能源“追光者”們又一次戰山區、拓荒原,將核工業精神在祖國的邊疆建設中踐行。這里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北塔山牧場,地處中蒙邊境線,距離最近的縣城——昌吉州奇臺縣300公里,中核集團中核華興承建的北塔山150MW光伏發電項目就坐落于此。
點亮無人區
繼新疆采田絲路100MW光伏項目后,6月29日,中核華興中標新疆北塔山牧場150MW光伏項目。“干完戈壁灘上的老君廟風電,以為再沒有更艱苦的了,沒想到這里更難干呀!”初到現場的技術員小張說道。
北塔山牧場地處中蒙邊境,是一片無人區,沒有路、沒有水、沒有電,有的只是漫天的風沙,人們在現場待上半天,用手抓一下頭發,帶下來的都是汗水、砂礫“拌”成的黑泥。“白天夜里做沙療,喝水半瓶沙,吃飯半碗沙,沙暴一來睜眼瞎。”這是現場工人們口中流傳的打油詩,也是北塔山光伏項目建設的真實寫照。
新的項目、新的環境,項目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水電問題。“之前不管在任何一個工地上,水電問題基本不存在。而在這里,你卻不知道到哪里有水,怎樣發電。”項目負責人小葉這樣說。
北塔山牧場地處山區,為了保證現場生活用水,小葉幾乎跑遍了整個牧場,直到在300公里外的奇臺縣才找到合適的供應商。為了現場通電,項目部購買了5臺柴油機,最近的加油站距離項目部要20公里,當地柴油限量供應又給項目用電雪上加霜……
“咱們在現場手機沒信號,電腦又沒網,自己給項目省點電,晚上點個小燈照照亮,夠啦!”基本的生活條件有了,各類前期建設準備工作也逐步開始,風電“追光者”們決心扎根在這片荒蕪之地上,全力投入光伏項目建設中。
把疫情拒之門外
經過10日的施工鋪墊,項目終于迎來樁基施工的日子。然而,7月17日,項目所在新疆昌吉州發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當地政府立即實施地區封閉式管理,禁止人員流動。
疫情突襲,施工材料進場也變得異常艱難。前往北塔山的貨車進疆后,需要歷經哈密檢查站、大浪沙檢查站、芨芨湖檢查站以及北塔山臨時哨卡才能進入北塔山牧場境內。因運輸路線較長,各地各卡點防疫政策的不同對運輸車輛的通行造成了很大困難。
“李工,我是給你們送鋼筋的,我們4輛車現在在芨芨湖檢查站被攔住了”
“你好,我是送支架的,我們4輛車在北塔山哨卡被攔住了”
“李工,我們7輛車被攔在二連檢查站了!”
7月23日晚上9點,項目材料員李天忠的電話突然開始響個不停,前往現場送貨的15輛卡車被接連攔在了檢查站,這大晚上的可急壞了他。
“趕快聯系牧場廠部,請他們幫忙協調!”在得到項目負責人的指示后,李工抓緊聯系廠部,連夜陪同廠部人員將芨芨湖檢查站、二連檢查站被攔下的卡車一路護送到北塔山臨時哨卡。
7月24日凌晨1點,廠部領導召開緊急會議,商議批準了15輛卡車通行。7月24日上午11點,15輛卡車終于全部抵達北塔山光伏發電項目現場,奔波了整整一宿未合眼的李工,緊緊抱住了廠部工作人員:“真的太感謝你們了!如果沒有廠部的幫助,這批材料不知道啥時候才能到現場,耽誤了工期可就是天大的事了!感謝廠部,感謝新疆人民,熱合買提!”
天地為爐
疫情突襲,原本準備進場的200名施工人員一時間全部被攔在“門外”,現場已有的300名施工人員也因為臨建材料遲遲不能到位,只能擠在原有的40個集裝箱內。
山區晝夜溫差大,白天32度,到了夜里只有15度。“沒個屋子指定把人凍透了,再難也得讓300號工人睡安穩覺!”項目負責人小葉為了保證工人住宿,帶頭和管理人員一起騰出自己的宿舍,抱著鋪蓋卷住進了項目辦公室。
根據當地疫情防控要求,北塔山牧場整體封閉,食材的采購一時間成了最大的難題。經過與廠部積極溝通協調,食材10天向現場配送一次。
“天太熱東西放不住,10天也就頭兩天能吃上個肉,再往后就是土豆、洋蔥、白菜換著吃了。項目負責人都把宿舍都騰給我們住了,我們可不能掉鏈子,必須得把活干好嘍!” 電工小賈這樣說道。
為保證樁基施工順利進行,在等待施工材料進場的時間里,大家提前做好材料運輸車的報備、接貨期間與廠部協調等工作,等到材料一運至現場,不論幾點,大家都開足馬力,搶回延誤的工程量。
凌晨的北塔山,四面荒蕪、一片寂靜,只有光伏項目現場還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著。20天,原本500人的建設隊伍,如今依靠300人的不舍晝夜,終于圓滿完成了12萬根樁基施工工作。
兩年的新疆建設經歷,從光伏到風電項目,從戈壁到山區,惡劣的條件、多變的環境,已經讓新能源建設者們習以為常。“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成為他們的口頭禪。
北塔山惡劣條件依舊攔不住他們前行的腳步,中核華興新能源“追光者”們的無畏精神,正是從戈壁灘、從祖國邊疆的風沙中煉化出來的,從一方水泥一塊磚頭中硬化出來的,從一滴心血一滴汗水里澆灌出來的。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