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熇:奔月路上,追夢未曾去過的地方
張熇:奔月路上,追夢未曾去過的地方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9-18
從2001年開始,她參與了我國整個探月工程“繞落回”發展戰略的論證,并參與了嫦娥一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幾個探測器的研制。她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兼副總師張熇。
“那是無法言說的喜悅”
當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實現軟著陸時,張熇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現場掩面而泣的照片在社交網絡上熱轉。“其實現在想就是挺激動。”回憶起那一刻,張熇依舊記得那種無法言說的喜悅,“這是世人以前沒有做到的,終于被你首先做到了,你想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成功在月球著陸。大概2014年春天,我們開始籌劃嫦娥四號的工作。”張熇坦言,“當時我們考慮是更穩妥地選擇去正面找個不同以往的著陸點,還是去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
在常人眼里,嫦娥四號繼承了不少嫦娥三號備份的產品,被當作成熟型號對待,卻不知嫦娥四號研制要攻克四大技術難題,實現3個國際首次、2個國內首次目標,特別是要面臨其他航天器從未到過的月背的全新環境,技術新、難度大。
用張熇的話說,嫦娥四號要落在月球背面,國內科研人員只能“從零開始”,請教各方專家,研究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困難。
做探索性研究的感覺,就像是在黑夜中摸索。面前是一片迷霧曠野,不知道要花費多少時間。團隊成員、老搭檔吳學英說,他們只能不斷嘗試,“可能前面有100條路擺在我們面前,然后有的人運氣好,可能第一下就試出來了,但有可能運氣不好,試了99條都沒試出來,只剩最后一條,就看你還有沒有勇氣去試。”也正如此,張熇和她的團隊基本沒有按時下過班,晚上加班已是家常便飯。
勇敢探尋的力量
從1958年至今,人類歷史上已經有110多次月球探測,但著陸探測卻只有大概不到20次,而且還都是著陸在月球正面。月背著陸是第一次。張熇坦言,主要原因是月背著陸技術難度太大。
除了“沒人去過”,對于科學家來說,月球背面也是一個夢寐以求的地方。“包括整個月球的演化,包括低頻射電天文的觀測,月球背面都是特別好的研究對象。所以,我們一直認為,不是其他國家不想去月球背面或者說月球背面沒有價值不去,而是因為種種技術的原因。”
張熇及其團隊技術人員為了解決地月中繼通信問題,為嫦娥四號設置了中繼星;為了解決蓄電池過大過重的問題,采用了同位素溫差發電;為適應月球背面崎嶇地形,設計了全新的著陸導航控制策略,優化了導航敏感器的性能指標,實現了全自主、接力避障、高精度的安全著陸……
思考是張熇喜歡做的事。當周遭安靜下來,感官變得敏銳,精力集中于一線,頭腦和思路變得異常清晰。她的同事們都知道,張熇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常常不怕麻煩、不怕累地不斷思考問題,大到型號任務,小到開會時用到的資料。
26年以前,張熇剛剛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來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讀研究生。那時,當自己的想法和導師相悖時,她會把所有的方法試一遍,最后發現導師說的是對的。后來她慢慢發現,這源于長期經驗積累和嚴密分析所形成的“科學直覺”,就像在路上看到一輛飛馳而過的汽車,有經驗的人一定會本能地閃躲一樣。
如今,她成了那個給團隊指路的人。她說自己不相信運氣,只相信實力。“我相信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背的實力,因為這個結果完全是按照邏輯一步步嚴密論證來的。我很高興,因為這是一次中國自主的、嚴密邏輯的勝利。”
對航天是永遠的熱愛
回顧起自己和航空航天結緣的經歷,張熇還是無法說清這種莫名的熱愛。
望著滿天的星斗,她常常想:宇宙之外是什么?都說宇宙是無窮的,無窮是什么?初三時,張熇訂閱了《航天》雜志,喜歡自己動手做實驗。高中畢業,她遵從初心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飛機設計專業,后報名轉到宇航學院空間飛行器設計專業,畢業后去了五院讀航天動力學的研究生……一切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她性格率直,最受不了的就是態度不認真,比如寫測試總結,不仔細判讀,出現錯誤,“明明可以避免的錯誤,因為不負責任而出錯,這是不能容忍的。”在工作中,令她著迷的永遠是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有次討論一個問題,張熇提高音量,和同事“吵”了起來,但爭論過后,她很快就恢復平靜。這位49歲的航天人大大咧咧,留著一頭短發,由內而外洋溢著小女孩式的熱情。
“小女孩”也是張熇周圍的朋友對她最常做出的評價。她興趣極廣,話劇、網球比賽……都能滔滔不絕地聊起來。張熇同單位的師妹、閨蜜楊芳透露,周末張熇經常帶著家人一起去周邊游,還和兒子一起當上了天文愛好者,買了天文望遠鏡等裝備,一看就到大半夜。
“航天人的特別的智慧,往往會給我特別大的觸動,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一些別人可能做不了的事情。你親手去做了,把它做成了,這種感覺特別的好。”張熇感慨而言。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