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1-10
山高路遠,道阻且長
“一直以來,我都與山結緣。”中國核動力院一所熱室副主任吳璐這樣說道。出生在湖南某個山區縣城的吳璐,大學來到了“山城”重慶,從懵懵懂懂的年輕學生到博士畢業,他在山城一呆就是九年,隨后奔赴祖國大西南的深山——中國堆谷,而今已經是他在堆谷工作的第七個年頭。
來到一所的前三年,吳璐就先后獲得了中國博士后基金、四川省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基礎科研、預研專項等數十個國家級項目,承擔的項目經費達數千萬元,去年更獲得了2019年度核動力院科技創新人才獎。
“如何能更深層次的看到缺陷,找到輻照效應的本質,這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事情。”說起從事的研究領域,吳璐總是興致勃勃、侃侃而談。對于院所來說,吳璐所做的這些研究全部都是新技術、新方向、新課題,在輻照效應這個領域,吳璐有著他自己的底氣和自信,而誰也想不到,吳璐與輻照效應的結緣其實是來到了堆谷之后。
山里的孩子,“倔”得很
2013年,吳璐博士畢業于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當時的他面臨著眾多的選擇。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了核動力院一所,在他看來,核技術是朝陽產業,有著廣闊的天地,而耕耘材料領域多年的他更清楚地知道微觀的重要性,彼時的堆谷正在慢慢建立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掃描電鏡,很多設施設備甚至是國內首套,這對于吳璐來說簡直是再好不過。有未來、有需求,吳璐沒有想太多,帶著山里孩子特有的“倔”性,一頭扎進了堆谷這片新天地。
剛剛進入堆谷的第一年,吳璐就面臨著眾多的難題。從材料科學轉行到核科學與技術,從輕合金設計制備轉行到核燃料與材料輻照效應,從實驗研究轉行到理論模擬,每個領域的知識都浩如煙海,每個項目任務都非常棘手,對于一個轉行的新人,其難度之大,不可不令人望而卻步。
而最讓吳璐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院級基金申報立項評審會上,由于學習積累的知識仍有不足,吳璐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位專家就直言指出了他的問題,并對他說了一句話:“小伙子,你多看看文獻再來和我說吧。”
這一句話,徹底激起了吳璐骨子里的那股“倔”性。
而他,就憑著這一股子“倔”勁兒,白天學不會、就晚上加班學,工作日沒弄清楚、就周末接著學,平時沒搞明白、就假期繼續學。他深切地明白,科學研究是做不得假的,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專注于從事的研究,才能有所成就,從而獲得尊重和認可。
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吳璐在輻照效應專業領域打下的基礎越來越牢。而在這個過程中,輻照效應五彩斑斕的微觀世界仿佛為他打開了一扇大門,每一顆在中子轟擊下跳動的原子就如同一粒粒彩色的糖豆,甜沁心脾。從此,吳璐與輻照效應結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緣。
山里的孩子,“野”得很
2014年,吳璐選擇了進入博士后工作站,對他來說,既然選擇這個領域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而對于博士后的課題,盡管他十分刻苦,但仍然感受到了壓力。由于沒有項目、沒有經費、沒有頂級設備,有很長一段時間吳璐都找不到研究方向,看不到出路,甚至產生了懷疑和動搖,自己是否真的適合科學研究?究竟何去何從?對于后續的發展和今后會從事的方向,深感迷茫。
也就是在那一年深秋,機緣巧合,吳璐參加了一場由院國合處組織的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IAP)的交流會。經過短短一個上午的交流,他便與IAP的專家聊開了。對于加速器輻照和多尺度數值模擬研究方向,吳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后更是兩次與IAP進行了互訪。但由于當時核動力院沒有相關的設施設備和相應研究積累,吳璐并沒有就這兩個方向開展深入的研究。2015年底,正值吳璐急迫地在尋找突破方向、著急申報項目和經費的時候,一所領導與IAP的所長一拍即合,計劃將他送到烏克蘭做訪問學者。這一刻對于吳璐來說,無疑是黑暗中茫茫大海上的燈塔,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指明了方向。
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后,吳璐與同事張偉懷著希望和夢想踏上了前往烏克蘭IAP的求學之路。在那里,吳璐他們驚喜地發現IAP在加速器輻照和數值模擬領域有著非常前沿的技術積累。他全身心投入到了這兩個方向的研究中。白天忙著學習理論知識、做課題和實驗,晚上要完成國內的相關項目任務和學習更多的知識,吳璐甚至比在國內還要忙。
2016年1月底,春節已至,吳璐與張偉仍然遠在異國他鄉。雖然高強度的學習研究讓人非常疲憊,但是吳璐他們仍然感到很興奮。吳璐說:“這段時間雖然辛苦,但一定會是值得的。等我們回國了,很多年后回想起來,肯定會懷念這段寶貴的時光,這必將是我們一生的財富。”時至今日,這句話已然應驗。在烏克蘭IAP期間,吳璐和張偉一起掌握了加速器輻照和數值模擬方向的核心技術,也正是在這里,吳璐熬了兩個通宵成功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正是這近一年在烏克蘭的研究工作,為一所打開了輻照效應研究的新領域、新方向,為核動力院而今成立的“中-烏核電燃料及材料輻照效應聯合研究中心”奠定了基礎。
破局需要勇氣,有時候“野”一點,但是能成事。
山里的孩子,“靈”得很
2016年7月,學成歸來的吳璐開始大展拳腳。認知微觀世界帶來的靈感,讓吳璐在輻照效應這個領域能肆意地揮灑他的天分,他有著自己的“野心”和規劃。
吳璐憑借著在求學期間對儀器設備重要性的認知和工作中的豐富積累,一直主張重視憑借電子顯微鏡發展核燃料及材料輻照效應的微觀機理研究。他堅持只有引進世界上頂級的電鏡設備,才能做最前沿最本質的機理研究;有了這些設施設備,才能吸引更多的頂級人才加入熱室這個團隊。筑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
萬事開頭難,要想引進頂級的設施設備就需要上億元的項目經費支持,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十分幸運的是,吳璐有著邱紹宇研究員和伍曉勇研究員兩位博士后導師,剛剛回國的吳璐立馬開始申報項目。短短兩三年間,吳璐帶領熱室團隊先后申報了多個重大項目,在各類項目申報團隊PK中脫穎而出,數十個國家級項目接踵而至。
在吳璐看來,做事先做人,做研究要探索、求是,做人要真誠、熱情。在輻照效應機理研究這條路上,吳璐并不是單槍匹馬在闖蕩。他與母校重大開展合作,結識了正在重大學習理論模擬的潘榮劍博士;去電子科大調試服務器,認識了當時在讀碩士的覃檢濤。吳璐都對他們發出了邀請,希望他們到核動力院這個輻照效應團隊,一起努力做出世界前沿的輻照效應微觀機理研究。聽說要遠離都市,到大山里的山溝里做科研,通常人們總會有些猶豫,而潘榮劍和覃檢濤都欣然答應了,潘榮劍說:“熱室有著高校都沒有的頂級設備,能在這種平臺做研究我很有興趣。”覃檢濤說:“吳璐很真誠。”正是吳璐的這種真誠和熱心,讓熱室的團隊越來越壯大,也正是這個特質,才讓吳璐在烏克蘭IAP求學的時候獲得了烏克蘭專家們的信任,得到了他們的傾囊相授。
現如今,吳璐他們的團隊已經發展壯大。通過大家持續不懈的努力,讓整個團隊有機會從原子尺度深入探索和認知核燃料及材料的微觀世界,逐步形成了基于高通量工程試驗堆的中子輻照實驗平臺、基于加速器的帶電粒子輻照實驗平臺和基于高性能計算系統的數字化輻照研究平臺三位一體的輻照效應研究平臺,建成了從宏觀性能到微觀機理直至理論模型的全方位研究體系,使當前的輻照效應研究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更為核動力院成為中國核學會輻照效應分會的掛靠單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旗山下,青衣江畔,當年大西南深山里的一個小山溝,如今正朝著打造新時代中國堆谷的方向努力前進。吳璐時常在這里仰望大山,俯瞰江河,仙氣繚繞的堆谷總是能給他的科研帶來無窮的靈感。他一直說自己是山里的孩子,從山里來,到山里去,堅信終有一天,能夠同團隊攜手一道,站在山巔,看世界!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