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大山里的“蜜蜂書記”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大山里的“蜜蜂書記”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1-11
“孫書記來我們村,像只勤勞的蜜蜂,天天忙得不行,心里想的都是如何帶著大伙兒脫貧致富。這個‘蜜蜂書記’,真是為村子操碎了心。”甘肅省康縣張家河駐村干部金宏說道。
2018年12月4日,孫玉偉作為中建集團派出的扶貧干部,掛職甘肅省康縣張家河村第一書記。兩年里,孫玉偉成了村民心目中的“蜜蜂書記”,運用村集體企業相繼孵化出了蜂蜜、香菇、木耳及生豬養殖等產業,讓張家河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村。
集體經濟贏得“一桶金”
初到張家河村,孫玉偉看到村委會賬面上沒有一分錢,全村青壯年勞力大都外出務工,村內更沒有一個致富帶頭人。如何讓留守的婦女及老年人賺到錢?如何實現全村脫貧致富?尤其是讓建檔立卡貧困戶真正脫貧?現實情況的困境讓他覺得問題紛紛迎面而來。
面對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2019年初春,通過詳細調查摸排,孫玉偉與村委班子商定,將發展集體經濟確定為全村脫貧的重要途徑。“要想脫貧致富,必須將獨門獨戶的分散力量聚集起來,擰成一股繩,大家才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隨后,張家河村注冊了該村第一家集體企業——康縣隴原情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并獲得中建一局幫扶的30多萬元啟動資金。在孫玉偉的眼中,村集體企業就是一個“創業平臺”,不僅為村里的脫貧致富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還要為村民提供專業技能指導,為產品找到銷售平臺。
在村集體經濟的助推下,張家河村的土地、人力與資金被有效盤活,部分農戶資產作為股份并入到村集體企業,農民變身“股民”后可以定期領到分紅。村里的賬戶從2018年的沒有一分錢,到現在達到20多萬元,集體經濟為張家河村成功贏得了“第一桶金”。
特色產業富養“一方人”
初來乍到,孫玉偉立即“問計于民”,主持召開張家河村全體黨員大會,尋求致富良方,并通過入戶走訪詳細調研了全村的人員結構、產業現狀。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孫玉偉規劃了一個以“香菇配蜂蜜”特色產業為主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帶動全村精準脫貧。
優質土蜂蜜是張家河村一大特產,因是中華蜂采得百花所釀成的蜜,故稱“百花蜜”,質優味美、營養豐富。但以前村里沒有銷路,導致“酒香也怕巷子深”,只能賣給中間商,利潤微薄。此外,張家河村氣候溫和濕潤,常年雨量充沛,十分適合食用菌生長。于是,孫玉偉與村委會商議,決定將蜂蜜養殖與食用菌種植發展為村里的支柱產業。
“5個大棚2年時間就回本錢,第3年就賺錢。”為了讓村民參與到集體經濟中來,孫玉偉每天走街串戶,給村民講解食用菌的未來發展前景并分析收益。食用菌生長周期短、見效快,孫玉偉算了一筆賬,建造5個香菇種植大棚整體投入成本約13萬元,一袋香菇按照市場價10元算,扣除人工費等成本可以凈賺4元,五個大棚年產1.5萬斤,每年凈收入可達6萬元。
收益算清后,村民很快就響應了孫玉偉的號召,加入到蜜蜂養殖和香菇種植中來。僅一年時間,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益。看著蜂蜜與香菇特色產品大豐收,村民喜笑顏開,再沒有了曾經的煩惱。
電商直播沖出“一條路”
除了解決沒有產業依托的問題,要致富還要有“路”。面對蜂蜜與香菇銷售的難題,孫玉偉帶領村民開創性地“修建”了一條看不見、摸不著的電商直播之路。2019年10月,孫玉偉注冊了“兩只小蜜蜂”“脫貧勵志小香菇”“鄉村振興小木耳”等商標,通過電商與直播平臺迅速形成了一定品牌知名度。如今,張家河村“兩只小蜜蜂”遠銷安徽合肥與江西新余等地,廣受消費者喜愛。村里的野生獼猴桃也通過電商平臺打開了銷路,走出大山,加入村民的致富清單。
“在村集體企業,我們村的年輕人通過直播讓特色產品走出了大山,還依托中建云筑扶貧商城和中海海惠優選電商平臺解決了部分銷售難題。”兩年來,孫玉偉的努力沒有白費,村民搭乘特色產業的致富快車,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精心培育的特色農產品也帶著張家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行銷全國。
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曾評價孫玉偉,“小孫這個第一書記,是個踏踏實實干事的書記,是一個很‘攢勁’的小伙子”。
點擊圖片 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