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三年青春無悔 傾情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三年青春無悔 傾情脫貧攻堅

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1-11
憑著一股韌勁,劉印洲磨壞了5雙運動鞋,用一個月時間完成了別人半年才能完成的走訪入戶。
正是這股韌勁,劉印洲帶領甘德縣江千鄉協隆村全村215戶756人脫了貧致了富。
劉印洲在飼草基地與牧民交流
青海甘德縣江千鄉協隆村是一個藏族村,占地面積21.49萬畝,建檔立卡貧困戶就占93戶、355人。每天清晨,牧民將自家的牦牛送上海拔4700米的山坡,累了席地而歇,點燃牛糞燒水,一口糌粑、一口酥油茶……過去,靠天吃飯是他們不得不做出的選擇,發展之困籠罩著整個村莊。
直到劉印洲的到來。
2017年7月,新任協隆村第一書記的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十七局集團工程師劉印洲,一個28歲小伙,第一天上任就差點被高原反應打垮。“做夢都是頭被按在水缸里”“鼻子像是被人用手捂住了”。同事勸他先休息,適應一下。
“時間可不等人。”劉印洲想,“來村里不是讓你坐著、躺著,等你適應、讓你養身體的。”
劉印洲為牧民宣講扶貧政策
入村第二天,劉印洲就著手走訪入戶。
果洛州地廣人稀,村民極其分散,這個山頭住這戶人家,隔幾個山頭才有下一戶,前后至少一個小時車程。
劉印洲心里盤算,全村215戶,按照開車一天最多跑五六個山頭的速度,再加上道路崎嶇,要走訪所有戶,至少要一個月以上。
說干就干。第一次走訪,就遇上極端天氣,車陷到泥里。3個路過的老鄉“救”了劉印洲。車輪飛轉,泥花濺了劉印洲一身。幾個小時后,家住最北的散花揉了揉眼,望著眼前的劉印洲,滿臉的不可置信:“這怕是個泥書記!”來來回回的路上,也只能吃早已備好的方便面、啃冷饅頭,還要隨后換登山鞋。
“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誰膽子小,發展產業要多鼓勵;誰比較莽撞,要提醒不要蠻干;誰家孩子上學困難,要時刻緊盯控輟保學……一圈走下來,他的扶貧日志上,記錄著全村人的性格和家庭情況。
走訪過程發現,當地貧困的根本原因是村民的思想落后,村民散花家里的兩個孩子沒上學,他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對家長做了思想教育工作,并宣講了九年義務教育法,最后把適齡的兩個孩子送到了學校。為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在控輟保學工作中,劉印洲帶著駐村工作隊一起走家入戶,一遍說不同,他們就說兩遍三遍,從來不厭其煩,2018年前后共為44個輟學兒童的家庭做了思想工作,把44名適齡兒童送到了學校,2019年共對23戶家庭做了九年義務教育法宣講;他還經常去異地搬遷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今年4月初,他去村民群保家中看望兩個孩子的學習情況,詢問他們上課能否聽得懂、作業完成得怎么樣。
孩子們將新學會的字拿給劉印洲看
從協隆村鄉親們脫貧步伐來看,少數人壯著膽子在家門口務工、開店搞經營,如果協隆村的孩子們能夠順利完成義務教育學業,然后再接受職業教育或者高等教育,應該會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少走很多彎路。為了讓高原的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資源,經過他的努力,協隆村建立“鐵建愛心助學基金”、援建青少年活動中心,該活動中心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將會成為牧區青少年寓教于樂活動的新場所。
走訪只是第一步,整頓村里渙散局面,才是一項大工程。
三個板凳一張桌,幾張年代久遠的宣傳畫,歪歪扭扭掛在墻角。“進場”后,劉印洲第一個提議,就是給村里修個像樣的會議室。眼看著嶄新的桌椅板凳,被擺進了修葺一新的會議室,村干部面面相覷,“咱這第一書記,是說干就真干。”
劉印洲在黨員活動室按照規定組織黨員干部開展“三會一課”“兩學一做”制度,講黨的政策,制定請銷假制度……一段時間下來,村“兩委”干部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也有了“規矩”意識,可以一起坐下來商定村里的集體經濟了。
劉印洲拿出計劃:擴建飼草基地,往畜牧業和產業融合發展的路上走。
“沒資金,就是空談!”有人拍了桌子。
“光說誰不會!”有人不屑。
劉印洲為村民送去慰問品
村民也嚷開了,你一句,我一句,那叫一個嗆人。劉印洲心里明白,年齡擺在那,大伙這是擔心自己能力不行,來這兒就是走過場。
劉印洲沒吭聲,心里卻激起了一團火。
“來了一個娃娃。”一個村干部的小聲嘟囔,鉆進劉印洲的耳朵。
當初選擇駐村扶貧時,劉印洲就已在心里立下了“軍令狀”。此時,他更是鐵了心,向大家承諾,“只要有好的項目,錢我來想辦法”。
十多次調研,一待就是幾天幾夜;數十個長途電話,一打就是1小時開外;帶著近萬字的計劃書,在鄉里一泡就是一天……“劉書記的腿都跑細了!”鄉長打趣道。看到了劉印洲的決心,村干部和村民決定跟著他干。資金下來了,運輸車隊組建起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讓村干部和村民相信,跟著劉印洲能干成事。
心齊了,發展就快。2018年,飼草基地擴建到5400多畝,草長得極其茂盛,每畝草場能收割約兩噸青貯草,當年,貧困戶每戶就分紅420多元。“這是我們的飼草基地!”村民臉上洋溢著笑容,一個勁地往車上裝打好捆的青貯草,忙得熱火朝天。
不到三年,以飼草基地為基礎,投資8000萬的“雪山牧業”新型畜牧企業引進來了,開創了“牧戶+合作社+企業”新型畜牧業模式,貧困戶的部分草地、牛羊、資金入股到企業,牧民的牛羊得到了精細化管理,企業每年按入股資金8%分紅,每年為貧困戶增加4萬元的收入,66戶貧困戶脫了貧;民族服裝廠開起來了,不光年底能分紅,還解決了數十人的就業問題,帶領25戶貧困戶脫貧摘帽;扶貧電子商務平臺辦起來了,牦牛肉、黑枸杞走出高原,端到了全國人民的餐桌上;物資運輸隊設立起來了,采購轉載機械……村民年人均收入從原來的2000元,到現在人均年收入萬元以上,土坯房也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易地搬遷房。
新建成的青少年活動中心
去年初夏,村里傳出消息:劉印洲2年駐村期滿,要走了。
村民坐不住了,紛紛前來挽留,一定要從劉印洲嘴里聽到“不走”兩個字,才罷休。
劉印洲也坐不住了,眼下,正值協隆村發展的節骨眼,許多事還得靠他張羅,他選擇繼續留下。
2020年,是劉印洲駐村的第四個年頭,面對疫情,他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奔走在零下32攝氏度的高寒地區,開展“鼓干勁、戰疫情、穩脫貧、迎小康”主題宣講活動,為村民們宣講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經過十幾天的奔忙,宣講覆蓋了協隆村215戶牧民,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時,為脫貧攻堅驗收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如今,協隆村已全面實現脫貧摘帽,當初嘟囔“娃娃”的那位村干部,早已改了口,提起劉印洲,也豎起了大拇指:“他是我見過最棒的第一書記。”
【責任編輯:周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