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張軍:扶貧戰場上,他還是軍人那股勁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張軍:扶貧戰場上,他還是軍人那股勁

文章來源:中國中鋼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1-26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2014年11月,中鋼馬礦院選派張軍同志到定遠縣朱灣鎮雍圩村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他知道他的背后有公司的重托,有黨組織賦予的歷史使命,有家人的期盼,更有前方貧困百姓殷切的目光。當即向組織表態:“我當過兵,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只要組織需要,我一定服從安排。”轉眼張軍已經掛職雍圩村第一書記快六年了,這位軍人出身的老黨員,用忠誠和汗水書寫著責任擔當,展現了永不褪色的軍人情懷。
深入調查研究 用腳步丈量村情民意
初到雍圩村,張軍的居住條件很是簡陋。冬天的寒冷尚可忍受,夏天西曬的小屋蒸騰炎熱,只有一臺電風扇吹著熱風。這是個嚴重缺水的地區,還沒有水洗浴,這讓張軍體味著當地百姓的不易。那時他的心中早已暗暗決定:困難重重,也要迎著困難上;沒有條件,必須創造條件上,一定要為當地的老百姓改善生活境況,為他們干出一些實事兒來!
不找出致貧原因,就很難摸索脫貧思路。他深入鄉村角落、田間地頭,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與老黨員、往屆村干部傾心交流,遍訪致富能手尋找思路,了解各個村民組訴求意愿……968人貧困人口、39個村民組、353個貧困戶,他都用腳步一一“丈量”。村民們也很快記住并喜歡上了這個憨憨的退役軍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很快掌握了雍圩村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力資源、教育資源,并以“一戶一冊、一組一盒、一村一柜”的方式為貧困戶建立了“四項清單”,將困難群眾的希望和要求,詳細寫在“賬”上、一一記在心里。
2017年,中鋼馬礦院組建扶貧工作隊,將扶貧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張軍提拔為副處級中層干部,并任扶貧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書記,同時公開選拔了兩名有思想、有能力的80后年輕同志任副隊長、扶貧專干,進一步充實駐村扶貧力量。工作隊的組建讓他更有干勁,推動雍圩村發展的腳步更加有力。
改善宜居水平 鋪裝道路點亮希望
早些年,雍圩村道路落后,交通不便。尤其是雍圩村的東雍組和小齊組交通,晴天是土路,下雨天就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老人與小孩在雨天只好望路興嘆出不了門。張軍和工作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苦于資金籌集不足,張軍打報告回公司,中鋼馬院黨委當即批復了五萬元(隨后又陸續批復十余萬元)支持修路。為了把路修通,張軍經常頂著烈日暴雨,穿梭在鄉間小路。經過奮戰,一條條通組公路明晃晃地展現在陽光下,村民“出門便沾泥”的狀況被徹底改變了。路修好的那一天,村民們集體自發燃著了喜慶的鞭炮,激動地高呼“謝謝國家,謝謝黨!”
2019年,在張軍和工作隊申請下,公司黨委又批復資金5萬元為村里建起了30盞太陽能路燈,設置在岔路口、學生乘車點、村文化廣場,給行人和學生在路上多一份亮光,讓更多的村民能夠在晚間來文化廣場鍛煉、休閑。
在中鋼馬礦院黨委的指導和幫助下,在鎮村兩級領導的支持下,張軍帶領工作隊,全力開展脫貧攻堅。幾年來,修建危房,修筑道路,建設灌溉系統,加強電力線路等設施配套,完善村級為民服務大廳建設……雍圩村的軟件設施和硬件設備、群眾的精神面貌,都有了質的變化。村民無不交口稱贊:“咱村的第一書記真是好樣的,咱心想到哪里,張書記就做到哪里,真是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
奔在田間地頭 讓村民“鼓了腰包”
張軍帶領工作隊積極發展產業,根據當地缺水易旱的自然條件,和村兩委研究決定,流轉土地42畝,引進瓜蔞種植技術,建設瓜蔞生產基地,探索多種渠道銷售,當年產值達20萬元帶動了周邊20多戶發展起蔬菜種植。
2018年,在張軍大力邀請和勸說下,創業成功的兒時朋友到雍圩村投資近150萬元,發展多肉植物大棚種植項目,當年為村集體增加12多萬元收益。
張軍帶領工作隊鼓勵其他貧困戶不等不靠,大力發展種養業,幫助他們發展葡萄大棚及馬鈴薯種植;配合開展雞、鴨、龍蝦等養殖,參與戶人均增收明顯,種養業脫貧項目的運作初見成效。
此外,他帶領工作隊研究政策,投入30多萬元建設完成一座60千瓦光伏發電站,每年為村集體帶來4萬多元收益。2017年引入溫氏養豬項目,投入50萬元建設1000平方米養殖基地,每年為村集體增加10萬元收益。2019年引入扶貧車間項目,投入280多萬元建成2400多平方米標準化廠房開展服裝加工等業務,為村集體增加20萬元收益,同時吸納了近百名村民就近就業。
這些點面結合的“造血”式扶貧已經讓雍圩村取得了實質性收益,有效破解了經濟薄弱的難題。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貧困戶的腰板兒挺起來了。張軍笑著說:“看到村民生活有了好的變化,我們扶貧工作隊更有干勁了,要繼續當好為民服務的勤務兵!”
展現赤子情懷 滿腔熱忱暖村民心坎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張軍以自己的滿腔熱忱心系著雍圩村的每一位村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大家的好“口碑”。雍圩村的村民稱贊道。老百姓有啥困難事,第一時間總想到他;有啥心里話,都愿意和他傾心交流,早已把他當作雍圩村的家人了。
扶貧期間的一天晚上,一串急促的電話響鈴聲把張軍從睡夢中吵醒。“張書記,我是老武,我妻子的腹痛還是不見好轉,這幾天更嚴重了,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原來,老武妻子患有疾病,此前去過定遠醫院治療,但病情沒有好轉,因此村民武運枝想請張軍開車送他妻子到合肥的醫院去治療。
張軍急匆匆跳下床頭,開車去接老武和妻子去合肥的醫院,并為其托朋友拜托經驗豐富的醫生為其診療,親自為其辦理住院、墊付住院費等。在張軍的幫助下,老武的妻子及時做了手術,減少了病痛的折磨。住院期間,張軍還不忘到醫院看望,關心詢問她的身體恢復進展情況。
上靳村民組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向村里反映:兒子不贍養她,兒媳還經常打罵她。張軍得知后,立即和工作人員一起到了老人家里,和她促膝談心,慢慢拉起家常。悉心了解老人生活起居和健康狀況,仔細詢問生活中存在的困難。
一問一答中,老人滿臉掩不住的委屈,越說越激動,竟大哭起來。她告訴張軍,平時根本沒人這樣關注她、關懷他……張軍叫來老人的兒媳并嚴厲批評了她,又循循善誘地教導:贍養老人是子女應盡之責,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應該代代相傳。臨別又從自己的口袋里掏出200元現金,交代老人去買些生活必需品。還囑咐工作人員給老人辦農保、申請危房改造,把相關工作做實做細做好。
此后,張軍一有空就去看望老人,幫老人修建了房子、添置了小家電,叮囑老人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平安快樂地度過每一天。每次老人都開心地留他吃飯,拉著他的手笑呵呵地說:“你比我兒子還親啊!”
駐村多年來,張軍始終保持著軍人的優良作風,一直沖鋒在工作第一線,為民辦實事數不勝數,以實際行動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面對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張軍表示,扶貧工作隊將不負使命、奮勇拼搏,用更加強烈的使命擔當,更加頑強的工作作風,全力做好雍圩村的各項工作,為更加美好的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點擊圖片 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