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勞模鄭志明:“技術大拿”的亮眼成績單
全國勞模鄭志明:“技術大拿”的亮眼成績單

文章來源: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2-07
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鄭志明作為廣西獲獎者代表上臺接受“國字號”榮譽。不僅如此,11月20日,鄭志明家庭還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被評為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
作為一名“70后”,在一眾勞模代表中他算年紀輕的,但在工匠這一職業中,他已奉獻23年,從一個普通的鉗工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大國工匠。23年來,他參與設計并實施完成的創新項目獲得過6項廣西重工業先進工藝工裝成果、優秀設備改造成果一等獎,6項廣西重工業先進工藝工裝成果、優秀設備改造成果二等獎,及3項廣西重工業先進工藝工裝成果、優秀設備改造成果三等獎等。已先后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廣西工匠、廣西勤廉先進個人、廣西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第十六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等榮譽稱號。
他還帶領團隊共同推動企業智能制造發展,自主研制完成工藝裝備515項,交付使用工藝、工程裝備1236臺(套)。他參與設計制造的涂裝、焊接、裝配等各類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達10多條,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6002.95萬元。由他自主設計制造的各種工藝裝備每年可為公司節省采購成本高達1000多萬元,減少生產操作崗位209個,節約人工成本1000多萬元,為所在企業廣西汽車集團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扎根生產一線 苦練技能成就一手絕活
進廠之初,鄭志明從鉗工學徒干起,每天總是最早到車間,最后一個下班。他虛心好學,刻苦練就了“三到”的本領——眼到手到心到。活干完了,他總要比別人多花點時間來總結得失;問題解決了,他還要花些時間反復尋找是否還有別的方法,能不能比上回干得更好……鉗工技能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變得爐火純青。除鉗工技能外,他還成為全公司集車、刨、焊、銑工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專家,并練了一手絕活:手工銼削平面,可將零件尺寸控制在0.005mm以內;手工劃線鉆孔,孔的位置度誤差能控制在0.05mm以內,創造了國內同工種的最高水平。他也因此成為大家眼中“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大能人。
公司生產的大批量汽車后橋總成在裝車時出現嗓音大等問題,當時連請來的德國老專家也束手無策。鄭志明接到這塊“硬骨頭”后,潛心鉆研,通過上無數次反復模擬試驗,找到了減速器問題所在,專門設計制造出減速器噪音檢測設備,最后成功解決了一批后橋總成裝車后出現噪音過大問題,為公司挽回50多萬的經濟損失,減速器噪音由3%降低至0.007%以下,這讓德國專家對中國工人豎起了大拇指。
勇于創新 自主設計制造自動化生產線
時代在快速變革之中,新的技術更是一日千里。鄭志明善于學習,不懼挑戰。在對工藝及設備進行改造過程中,他發現公司花大價錢采購來的不少先進設備雖然“高大上”,但在實用性上差了一截,一點不接公司“低成本”生產的“地氣”。
我們能不能自己來設計制造這些“洋設備”?當這個“膽大妄為”的念頭從鄭志明腦子里猛地蹦了出來,連他自己也嚇了一跳。因為在當時,特別是機器編程、控制技術,對大家來說,都是從未涉足的全新技術領域。
從修設備到設計制造設備,從機械制造到機器人工作站自主設計制造,隔行如隔山,要實現這個在別人眼中根本實現不了目標,鄭志明付出了比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他帶領“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員業余時間瞄準新技術前沿,從機器人編程、控制技術學起,再到機器人設計制造,他帶頭苦學,不懂就問,四處向人請教。他經常徹夜不眠,硬是啃下了《機器人編程》等十幾種書籍,成為自動化技術方面半個專家。
在他的帶動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這支50多人的團隊,分工合作,埋頭苦干,終于設計制造出第一臺機械人工作臺。投入使用后,性能一點不比那些“洋設備”差。此后鄭志明更是凡事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帶領“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各種先進的工藝裝備與自動化生產線。廣西汽車集團竟能自主設計制造出各種先進的智能化工藝裝備與自動化生產線,這在全國同類型汽車生產制造企業中還是第一家。前來參觀的客人無不贊嘆。
鄭志明帶領“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自主設計制造各種先進的工藝裝備與自動化生產線,不僅成本低,生產特別接“地氣”,技術上在廣西處于領先,有的還達到國內焊接設備先進水平,一線操作員工都贊不絕口:鄭師傅造的就是比公司采購來的好使,還省時省力……2019年,鄭志明“工作室”又開始為廣西區內企業設計制造先進生產線及機器人工作站,為廣西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聯動校企 為企業社會培養高精尖實用型人才
鄭志明不僅自己本領高強,還培養了一支“超一流“團隊。他悉心教授徒弟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獨門秘笈”傳給他們,先后帶出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公司特聘專家等近20人。徒弟們不公傳承了他身上敢于創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同樣帶出了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鄭志明以工作室作為平臺,每年免費輸出200多課時,為公司更多的技能人才傳經送寶,培養了一大批創新型人才,滿足了公司發展對技能人才的增長需求。2018、2019兩年,他的徒弟及工作室成員在市級以上技能大賽中屢屢獲獎,有25人獲得技能大賽名次,其中14人次獲得省部級技能大賽名次,5人次獲得國家級技能大賽名次。
獨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在為公司培養人才的同時,鄭志明把目光投向社會這個大舞臺,他先后跟廣西柳州、南寧、崇左等地十多家城職院、技術學院(校)橫向“校企聯合”,工作室每年不僅接待大量在校生,他和工作室成員還走進各個學校,給數千在校學生傳經送寶。師生們都說他的課通俗易懂,讓人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專業技能。為廣西工業發展培養了更多實用型的人才。
勇于擔當 甘當企業抗疫生產幕后英雄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向社會承諾轉產口罩生產,以日產量200萬只的速度,緩解疫情期間口罩“一罩難求”的現狀。隨后又宣布制造口罩機,全面提升口罩生產制造的能力和生產速度。2月14日,鄭志明接到上汽通用五菱求援:口罩生產線缺出料組件,無法正常運轉。他二話不說,立馬安排10多名員工緊急生產06出料組件。因疫情原因,剛開始生產就遇到材料供應商不上班,一時采購不到鋁合金材料,鄭志明就一家家打電話,一家家親自登門,懇請供應商支援抗疫,最終以真誠打動了供應商,解決了鋁合金材料問題。
材料問題解決后,鄭志明每天早早來到車間,帶領團隊沒日沒夜地奮戰,一共完成了14套共7條口罩生產線的出料組件。鄭志明本人車、銑、鉗、焊工什么活都干,加班加點,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0點以后。一天十幾個時干下來,有時累得直不腰。鄭志明和他的團隊在幕后的辛勤努力終于取得巨大成效:確保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以3天的速度生產出第一批口罩,以76小時的紀錄生產出口罩機。以實際行動為廣西抗擊疫情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鄭志明雖是一名產業技術工人,但他時刻把個人的事業同社會發展血脈相連,他牢牢扎根生產一線,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企業和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作為一名勞模,未來我依舊要把自己的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進一步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鄭志明說。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