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2-16
50歲的老李,已經跟著中交集團所屬中交二航局干了20多年,參與了16座大橋的建設。
“你看那座橋,就是我們建的!”站在福廈鐵路泉州灣跨海大橋施工棧橋上的老李,指著不遠處的泉州灣跨海公路大橋,臉上滿是得意。烈日下,他黝黑的皮膚散發著古銅色的光。
老李名叫李家友,安徽六安人。從19歲開始,他就離家外出討生活,后來經人介紹,跟著中交二航局開始了建橋生涯。“在安徽、南京、湖南、廣州等地修建了9座跨江跨河大橋,在浙江、福建修了7座跨海大橋,這些跨海大橋都是跟著中交二航局修建的。”老李說。
剛開始干建橋這行當的時候,老李還被稱為小李,在工地打雜。小李愛學習、愛鉆研,遇到問題都要找老師傅請教,老師傅解決不了的,他就找中交二航局技術人員,一來二往,很多技術人員都知道了這個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小李。跟著中交二航局這20多年里,勤奮的小李慢慢變成了老李,也從一個農民工成長為管理人員。
老李雖然沒有讀過很多書,但是20余年的一線造橋經歷,讓他對施工安全特別重視,“咱們都是出來掙錢的,如果沒了安全,還掙什么錢?”這是老李經常對工友們說的話。
2017年11月,老李來到福州,參與到福廈鐵路泉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是福廈高鐵全線施工難度最大的標段,與之前參與建設的泉州灣跨海公路大橋相鄰并行,全長超過20公里。老李是水下樁基組施工的班組長,負責下護筒、開孔、清孔、澆筑混凝土等工序。在這不斷重復的施工操作中,老李不敢有絲毫松懈:“水下環境復雜,護筒投放有任何偏差就會影響樁基標高,嚴重的還會導致護筒漏漿,不能有絲毫大意。”每當遇到“小狀況”,他總是第一時間尋找解決辦法,并積極與現場技術員溝通。“技術員吃住都在現場,為施工提供24小時技術保障。”老李說。
“活兒交給老李,讓人放心。”項目部這樣評價老李。
跨海大橋施工的最大安全風險來自臺風。每當臺風到來,項目部就會按照現場防臺風緊急預案要求,組織現場技術員、安全員和班組工人一起,對現場設備進行盤查,用鋼絲繩把現場護筒在50噸重的混凝土塊上拴緊,用電焊把配電箱四條腿焊死在平臺地面鋼護板上,把現場零點材料聚攏規整好。“中交二航局在安全管理上事無巨細,我們上下班刷卡,安全防護檢查一項不漏,我干了20多年,從來沒出過紕漏,錢賺得放心。”老李說。
在老李的老家湖北恩施,大伙兒都羨慕老李在中央企業里干活,羨慕他能參與建造那么多有名的大橋。每到過年回家的那幾天,親戚朋友們總是圍著老李,要他講建橋的故事。“我建的橋全都上了《新聞聯播》,一說橋名,村里人都知道,村里人都當我是‘明星’呢!”老李得意地說,眼睛閃爍著自豪的光芒。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