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先鋒】徐志忠:在新冠疫苗儲運中創造奇跡
【抗疫先鋒】徐志忠:在新冠疫苗儲運中創造奇跡

文章來源: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1-05
“大家伙就是有這么一口氣,就是一定要克服這些困難,因為這是我們的使命擔當!”
從研發到生產,再到量產,新冠疫苗的每一個進展都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而在中國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卻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團隊,他們默默無聞地為新冠疫苗的研發生產保駕護航,更在疫苗儲運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搶時間、拼速度
儲運部經理徐志忠總是一臉疲憊:“從春節到現在,我們很多同事根本沒有周六日,十一期間8天假一天也沒歇。無論多晚,一個電話就趕到單位。”
徐志忠帶領的儲運部,主要負責公司的物料和成品的管理,包括儲存、養護、發放等。在新冠疫苗研發過程中,儲運部必須提前做好物料保障工作,包括前期研發的原輔材料、后期產品的包裝材料,像化學試劑、過濾耗材、危化品、西林瓶、標簽、瓶簽、說明書等,涉及幾百個品類,每個品類里又有很多種小類,品種不斷翻番。和日常保障不同,研發新冠疫苗要用到一些特殊的物料,不是隨時可以拿到的,需要到國內各個角落甚至海外緊急采購。“當時正值春節放假,尤其又是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拼的就是速度、效率和資源網絡,大家付出的努力、精力不是常人能達到或想象的。”徐志忠說,“平時工作是有需求計劃的,我們會判斷一個采購周期和檢定周期。而新冠疫苗研發是突發的,物料準備與課題研發和設計方案幾乎同步。特別是當時面臨斷航、封城、隔離的局面,每個省都有自己設定的隔離措施,物流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很痛苦!”
儲運部一共不到20個人,要負責新冠疫苗研發物料的采購、運輸、儲存、發放,同時還要為正常運行的車間、產品和研究科室做好相應的保障工作,工作量是往常的4倍甚至8倍。他們和疫苗研發的同事一樣連軸轉,幾乎不休息,實在太累、太困了,就在工作室或辦公室的沙發上倒一會兒。有個同事說:“我真的想我的床了!”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從事疫苗研發,平時就需要大量防護服、口罩、一次性鞋套和帽子等。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這些物資變得異常緊張。如果保障不到位,生產、科研都得停下來。怎么辦?用徐志忠的話說:“沒什么好辦法,只能搶!”有一次,下著大雪,中國生物緊急調撥的25萬只口罩到達機場。徐志忠聯系廠家、向上級請示溝通、聯系車、到機場協調……電話都打爆了。回來已經是凌晨,第二天還要給中國生物旗下的20多家子公司挨個分發,因下雪飛機又飛不了,那怎么辦?“北京市和附近的就開車送,遠的就想盡各種辦法,還涉及隔離等問題,很痛苦,沒法形容!”徐志忠說。
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儲運部還參與國際援助,幫助中國紅十字會等向國外運送口罩、藥品、防護服等各種救援物資。
3月份的一天,徐志忠接到指令,要求他們下午把中國紅十字會的救援物資運到上海,必須趕上晚上發往國外的航班,當時已經是下午一點多。那時候,北京到上海一天只有4個航班,時間都不合適,只能坐高鐵。徐志忠在風里舉著電話,從中國紅十字會到北京鐵路局、上海鐵路局、海關、國務院聯防聯控辦,一直不停地打。最后終于在北京南站工作人員的配合下,把好幾百公斤的救援物資背上了火車。那時候雖然一人一個座位,但大家心里還是很恐慌,因為當時車上就有從西班牙、日本回來的人。更讓徐志忠和同事不安的是,回北京的飛機上有好幾個發燒的,醫療隊、公安人員都上來排查。“我們在飛機上等了一個多小時,很緊張。想著萬一感染上怎么辦啊?單位還有一堆事呢!”
在冷庫待了6天6夜
隨著新冠疫苗進入Ⅰ、Ⅱ期臨床試驗階段,徐志忠帶領儲運部開始通過冷鏈提供疫苗樣品。這個過程容不得半點失誤,最關鍵的是要使溫度保持在2~8度。因為疫苗對溫度非常敏感,一旦溫度異常就會影響產品的效果。
在冷鏈運輸方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類似產品、類似的做法,但對于剛剛研制出的新冠疫苗,根本沒有經驗可循。為此,徐志忠和同事們在前期進行了多次測試、驗證,并精挑細選了冷鏈箱,最后到現場組織裝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冷鏈管理流程。為了保證全程冷鏈,工作人員必須在4度左右的冷庫里進行裝箱作業,包括在里面包裝、冰板施冷、冷鏈箱遇冷……而且只有在溫度符合的情況下,才能開啟相應的溫度記錄儀,以及封箱、封袋的時間記錄儀,記錄儀的編號和箱子的編號、發運單、出庫記錄等都要匹配。所有這些繁瑣的事項都要在冷庫里操作,大家往往在冷庫里一待就是一天一夜,或者兩天一夜,最多的時候一直待了6天6夜,就是為了保證準確性,保證質量,保證不混淆。
在這個過程當中,全國各地的緊急使用,都由北京生物所儲運部配送。徐志忠的手機里有無數個微信群:工作協調、新冠進口貨運、新冠海外發貨、物料、新疆、日報……“這只是其中一個微信號,剛看完這個回復一下,另一個群又跳出來信息。有時候一會兒冒出一個,都不知道該先看哪個。”
前段時間,新疆、黑龍江的綏芬河零零散散地出現疫情,不是在省會城市,而是在地市,甚至比較偏遠的區縣。徐志忠說:“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所有的辦法我們都用上了。遠的就用飛機運送冷鏈箱,到達后用冷藏車轉運;近的直接用冷藏車拉過去。”
徐志忠大概算了一下賬:以往公司正常的產能是三五千萬劑次,現在增加到一億劑次甚至更多。面對如此巨大的需求,在人手又極其短缺的情況下,在冷庫里連續作戰就成了常態,但大家都在扛、都在堅持。
在保障疫苗儲運的同時,儲運部還要做好疫苗流向追溯管理工作。每一單、每一支疫苗、包括冷鏈數據都要及時上傳到國家藥監局建立的協同平臺,以保證國家掌握每一支疫苗的流向。“這個工作看似簡單,但做起來非常繁瑣。”徐志忠說,“大家伙就是有這么一口氣,就是一定要克服這些困難,因為這是我們的使命擔當!”
14天保持3.7度!
由于國內疫情得到控制,新冠疫苗的Ⅲ期臨床試驗只能到國外去做,這就對冷鏈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涉及到海外,很多手續都比較繁雜,每一支疫苗、每一個冷鏈箱的重量、尺寸都要精確核算后報到聯防聯控、海關等部門,一絲都不能差,否則就會影響整體進度。
“海外發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一是要保證溫度,二是所有數量、批號不能弄混。一旦出現問題,不說對北京制品研究所,對于中國生物、國藥集團,甚至對于政府來講,我們就是罪人!”頂著巨大的壓力,徐志忠帶著儲運部的工作人員開始了新的探索。
秘魯、阿聯酋、埃及等進行Ⅲ期臨床試驗的國家溫度比較高,為了保證全程冷鏈,徐志忠帶領同事們在精挑細選冷鏈箱的基礎上,又根據世衛組織的標準做極端測試,即在43度和零下5度的情況下保證全程冷鏈。之后又進行了動態模擬實驗:新冠疫苗通過冷鏈包裝之后,用冷藏車從公司運到機場,交接完后直接進入機場的冷庫,這個過程始終保持2~8度。“飛機配載后,機艙內的溫度一般在5度到25度,還是相對適宜的。如果到阿聯酋,從北京起飛5個小時就能到達。按照慣例,疫苗都會啟動應急清關,清關之后直接轉到冷庫。”徐志忠介紹說,“如果不能盡快進入冷庫,根據我們的挑戰性測試,冷鏈箱在非洲、南美洲能保持冷鏈溫度7~9天!”
有一次,新冠疫苗發到秘魯,由于當地基礎設施條件不太好,冷鏈箱一直在常溫下放了大概半個月。送疫苗的分管領導專門給徐志忠打來電話:“老徐你這箱子挺牛啊!現在第14天了,溫度還是3.7度!”
大概從7月份開始,徐志忠和他的團隊已經給阿聯酋、摩洛哥、阿根廷、秘魯、埃及等國家發運了近50次新冠疫苗,無一例出現問題。“新冠疫苗不是一般的商品,它關系到公司、集團、甚至政府,容不得半點失誤,這是我們的責任!”徐志忠說。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