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1-06
他15分鐘就能完成從整機巡檢到多故障點排除、再到重整盾構機掘進一系列流程,盾構機即使發生極其輕微的異響,都能被他察覺,并準確找到故障。他就是2020年中國鐵建的賈棟晴。剛剛20歲出頭的賈棟晴早已成為中鐵十二局四公司廣州地鐵18號線工地上的一名盾構機“老司機”。
賈棟晴至今還清晰地記得,2018年7月,第一次進入廣州地鐵18號線盾構井內,首次接觸直徑8.8米盾構機的情景。當時的廣州赤日炎炎,盾構機內更是酷熱難耐,他常常要匍匐前進查看盾構機盾尾間隙、推進油缸、管片拼裝機,鉆研掘進參數、刀盤姿態控制和管片拼裝精度。超過45攝氏度的高溫、潮濕逼仄的空間、震耳欲聾的聲音常常讓他大汗淋漓、頭昏腦漲,連續的彎腰弓背更是帶來了渾身酸疼,無數次放棄的聲音在他腦海中回響:這么年輕為啥要吃這苦,受這罪?
賈棟晴在查看盾構施工技術交底資料(高萬剛 攝)
在無數個不眠之夜,他輾轉反側,捫心自問,別人能干成的事,自己為什么干不了?“既然選擇了就要做到最好!”循著自己的心聲,賈棟晴重整精神,定下了“每日精神自查、技術糾查、故障排查”的三查任務,努力鉆研盾構機掘進技術。
廣州地下多基巖孤石,地質上軟下硬,號稱“地質博物館”,盾構機掘進平衡和姿態控制難度極大,幾毫米的偏差都會造成后續施工的整體變化。賈棟晴沉下心來,配合測量隊員的基準引導,研究掘進參數,調整油缸推力,不斷糾正偏差。在全長2611.785米的廣州地鐵18號線番南2號盾構井至南村萬博站區間盾構機掘進過程中,賈棟晴和團隊成員創造了區間軸線偏差不超過2毫米,地面沉降不超過5毫米的佳績。
經歷施工現場的千錘百煉,賈棟晴已成為能夠精準操作盾構機的一塊“百煉鋼”,為打造精品工程持續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