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3-17
在中國廣核集團熱工水利實驗崗位,有這樣一位“拓荒牛”,他扎根實驗一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為我國核電自主研發事業作出積極貢獻。他就是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實驗中心熱工所所長蘇前華,他勇攀自主創新的科研高峰,以釘釘子精神尋求突破。
2010年,蘇前華投身于中廣核核電自主化研發事業,他勇于創新,爭創一流,在實驗一線的長期磨練中成長為中廣核研究院熱工水力實驗方面的專家,是中廣核研究院具備突出學術水平和技術攻關能力的實驗科研奮斗者。
扎根現場
5萬㎡的現代化實驗大樓,30余個大型自主研發的實驗平臺,上百項科研實驗項目,被稱作“華龍一號全科體檢中心”的中廣核綜合熱工水力與安全實驗室,其建設規模、自主研發、設計能力等綜合實力在國內外行業內具備較優的競爭力。然而就在10年前,蘇前華回到國內,帶領著一支僅十余名工程師組成的科研建設團隊,挑起了建設初期從零開始的發展重擔,一邊建廠房、一邊建裝置,還一邊帶領著團隊駐扎在實驗現場開展科研實驗。他嚴格把關設計、建造、運行等各個方面的工作,深入鉆研、不懈探索,填補了中廣核在華龍一號等新堆型和自主燃料研發中實驗驗證能力的空缺。
建設周期緊,任務重,蘇前華就帶領一批年輕的博士、碩士,對現場實驗件結構進行逐項分析,在不斷摸索中研究和改進,從方案設計、裝置建設、運行調試到每項實驗,每一個環節都細針密縷。實驗運維人員不足,蘇前華就自己上手調試、維修,這樣一來,現場的裝置設計、回路布置、設備和系統特性、實驗的調節和控制,每一個環節他都熟稔于心。華龍一號整體水力學模擬件標定過程中,他帶領團隊親自拆裝本體800余次,他和他的隊友們雙手磨滿了血泡和繭子。
深耕實驗現場的技術和建設,蘇前華為中廣核人才培養和自主化能力提升提供了沃土。他帶領團隊,在現場不斷探索中積淀,掌握了多項關鍵技術,自主設計并建成反應堆研發工程的14個實驗裝置,完成了華龍一號堆內構件整體水力模擬實驗等一系列重大科研課題,用豐富可靠的實驗數據驗證了華龍一號堆芯設計的合理性、安全性、科學性,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技術突破,得到了國內業界專家的高度認可。多年來,經他帶出的許多技術骨干已成為各專業實驗研究所的“頂梁柱”。實驗室科研“硬實力”和發展“軟實力”都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科研攻關
2016年10月,科研攻關骨干蘇前華被調入熱工研究所,等待他的,是國際上核電熱工水力實驗領域公認的“硬骨頭”——臨界熱流密度(CHF)實驗。CHF實驗是華龍一號GDA重大專項之一,目的是探索危險邊界,是為核電站運行提前排雷,為核電站運行開辟安全的運行區域。該實驗所得數據,是燃料研發CHF關系式必須獲得的核心數據,用于相關組件的設計定型和改進,直接影響反應堆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實驗過程中,高溫高壓絕緣密封失效問題讓項目組頭疼不已,該問題經常導致實驗不得不半路停下來。運維組每次拆卸實驗件檢查和維護,耗費人力不說,還大大影響了實驗進度,成了燃料研發實驗中重大障礙。“想要打贏CHF實驗攻堅戰,就必須要解決絕緣密封這個問題。”蘇前華在CHF實驗攻堅會上帶領團隊宣誓堅決要攻克這一難題。
他帶領技術骨干組梳理實驗關鍵環節、評估風險應對措施、制定可靠性方案,抓住問題的“牛鼻子”,從創新設計實驗本體入手,優化設計新型絕緣密封結構,并為其設計了1:1的高溫高壓驗證試驗,歷經3個月連續測試了數十種墊片材料,最終決定采用自主研發的墊片材料和自主設計的密封結構相配合,在70余次、超160小時連續熱沖擊試驗中,驗證了改進設計的有效性,再也沒有出現過絕緣密封失效問題。國外同等研究單位通常需4-10年,蘇前華和他的團隊3年內就解決了該難題,掌握了CHF實驗核心技術。
“攻關不停,創新不止。試驗過程中,技術難題層出不窮,要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才能勇攀自主創新的科研高峰。”這就是蘇前華,這位扎根實驗一線的技術攻堅者和奮斗者,在實驗一線干事創業的決心和毅力。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