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4-27
從上海東海大橋建設時的“小年輕”,到舟岱跨海大橋建設中的“老專家”,吳乾坤從業18年,先后參建東海大橋、印尼蘇拉馬都大橋、舟岱跨海大橋等7座特大型橋梁,以匠心澆筑橋魂,成為中交集團所屬中交路建一級橋梁專家、浙江省橋梁施工知名專家。
7萬個小時的“浴火淬煉”
2002年吳乾坤剛入職中交路建就主動要求投身到條件最艱苦、幾乎沒有經驗可供參照的中國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橋——東海大橋的建設中。吃住全在離岸10多公里的海上平臺。“那時候連喝水都是定量的,但我們沒時間去想這些,因為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回憶起當時的狀況,吳乾坤說。
在海上平臺,大家最難熬的就是避臺時間。吳乾坤卻把它當作寶貴的學習機會。編制方案,手工繪圖,翻閱資料,等臺風結束他立刻到大橋上驗證數據,這樣一待就是整整21個月。“那時候每天工作和學習加起來有十五六個小時,累計起來就是1萬個小時。”吳乾坤回憶說。1萬個小時的錘煉是任何平凡人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而這樣的項目他經歷了7個,7萬個小時的“浴火淬煉”,成就了吳乾坤中交路建橋梁施工專家的美名。
983根Ⅰ類樁基
2015年,吳乾坤擔任浙江飛云江跨海特大橋項目常務副經理兼總工程師,全面統籌負責項目管理。大橋位于飛云江入海口,大型船舶往來密集,大風天氣頻繁,而施工工藝幾乎無所不包,堪稱“橋梁工藝博物館”。
面對施工難度大、工期緊、標準高的迫切形勢,吳乾坤在項目建設初期就提出“以精細化管理樹企業形象”的目標。為了確保樁基施工質量,他牽頭編制了樁基施工管控表,除了對施工過程中的主要技術指標參數進行檢查和控制,還嚴格把控可能影響到質量的時間。在質量風險較大的大直徑超長樁的澆筑施工現場,總能看到吳乾坤的身影。
有一次主墩樁基施工時,由于現場準備工作稍有偏差,停止二清到可拔塞下料首灌時間超過了自控時間5分鐘,吳乾坤堅決要求返工再次二清。他說,“這個時間是我們根據試驗數據來確定的,雖然超了5分鐘不一定就會影響成樁質量,但是如果這次不返工,那下次就可能超了10分鐘、20分鐘,那樣樁底可能就會出現夾泥,質量就會降低,我們自己制定的管控措施必須嚴格遵守。”堅決要求返工的同時,他還仔細查找超時原因,并及時進行了整改。
正是憑借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吳乾坤帶領團隊提前完成飛云江大橋各重大節點目標,全橋983根樁基全部檢測為Ⅰ類樁、保護層合格率90%以上,質量、安全、標準化工作獲得各界贊譽,創造了良好品牌效益。
31個月的工程建設奇跡
2019年初,吳乾坤調任中交路建寧波舟岱跨海大橋三標擔任項目負責人,舟岱跨海大橋主通航孔橋是寧波舟山港主通道項目的關鍵性控制工程,全長1630米,為主跨2×550米的三塔雙索面鋼箱梁斜拉橋,主跨跨徑創外海橋梁世界之最。
吳乾坤帶領項目團隊從不斷優化爬模施工工藝入手,合理調配施工資源,統籌協調施工工序,營造“比學趕超”的競賽氛圍,提前25天完成了三個主墩索塔的封頂施工。
為了保證結構安全,大橋需在臺風季前實現合龍,但突發新冠肺炎疫情使項目施工計劃幾乎被全盤打亂。吳乾坤審時度勢,在對疫情嚴防死守的同時,積極協調、尋求業主和當地政府支持,不斷完善《復工復產方案》,使項目成為全線第一個全面復工復產的標段。
在舟岱大橋項目生產進行到最后的沖刺階段,吳乾坤帶領項目團隊全力以赴,最終實現了臺風季前合龍的目標,合龍最大偏差3毫米,控制在允許偏差10毫米內,實現了精準對接。面對惡劣的施工環境、突發的疫情,項目團隊在31個月內完成一座大跨徑外海斜拉橋施工,被稱作橋梁施工的奇跡。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