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5-12
2007年夏天,譚嘯峰剛剛完成林芝八一大橋建設,從西藏趕往廣州參與廣佛城際軌道交通土建12標項目,從此開啟了建設地下通道的探索之路,也與盾構結下不解之緣。
廣佛城際軌道交通項目是中交集團所屬中交二航局首次進入城市軌道交通盾構領域的項目,也是國內首條跨越地級行政區的地鐵線路,開工之初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悶熱的隧道里,譚嘯峰已記不清有多少次被汗水濕透了全身。作為掘進班班長,他每天要在狹窄的隧道內步行8公里,從不間斷。在他的帶領下,設備部、安質部、技術部等部門人員紛紛扎入工地,作業工區形成了你追我趕、齊頭并進的生產景象。
在全體施工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項目一直保持著全天24小時持續掘進狀態,月最高掘進距離達375米。歷經8個多月奮戰,中交二航局首條盾構隧道成功貫通,且“后來居上”,成為廣佛線最晚開工、最早貫通的區間隧道。譚嘯峰依托項目開展的多項研究也“結了果”,多篇論文與多項創新成果問世,榮獲中交集團科技進步獎,項目也被評為“中交集團優質工程”。
廣州地鐵14號線1標項目初步地勘為含大面積富水砂層與巖層的復合地層,被廣州地鐵集團列為一級風險控制點,施工經濟風險高達上億元。破解難題,施工技術方案是關鍵。策劃審核會上,業主、監理方面對眼前這位30歲出頭的年輕總工紛紛表示質疑。譚嘯峰當即立下“軍令狀”:“請給我們一點時間,項目部保證給各位一套滿意的方案。”
譚嘯峰帶領團隊反復對編制好的方案進行調整修改,半年之后,方案終于通過業主審核,最終定稿。“收到通過業主審核的消息時,我們團隊人員都掉下了眼淚。”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譚嘯峰依然無比激動,“優化的方案不僅遠遠超出了業主的預期,還為我們節約近1500萬的項目成本。”
項目盾構需橫穿45棟村民自建密集房屋群,房屋群處在既定規劃掘進線路的淺覆土地帶,地質疏松,地層穩定性差,抗擾動性差。譚嘯峰及團隊決定采用新技術拔掉這根“硬刺”:先改造盾構設備,增強地質適應性,然后進一步優化調整設計線路,引入長距離水平定向鉆進鋼閥管定點注漿、克泥效填充防沉降等國內領先技術作輔助。最終,盾構隧道實現雙線順利貫通,居民房屋沉降也控制在5毫米以內,遠小于允許的30毫米沉降值,得到廣州地鐵集團的高度評價。
隨著中交二航局在地鐵盾構施工行業的業務不斷壯大,碰到的施工技術方面困難越來越多,譚嘯峰身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2017年,中交二航局成立了“譚嘯峰創新工作室”,旨在依托在建盾構項目,研發新技術,采取創新手段,緊靠施工現場需要,解決施工生產難題。
在譚嘯峰的帶領下,創新工作室研發的富水砂卵石復合地層土壓盾構微擾動掘進技術等多項成果達到了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獲得了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公路學會、廣東省市政行業協會等權威組織機構頒發的多個獎項。如今,譚嘯峰帶領團隊依舊在地下掘進事業中探索創新。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