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5-25
整潔的工裝,小麥色的臉龐,淺淺的笑容,這是中交集團所屬中交四航院副總工程師、BIM中心主任陳良志給人的第一印象。
“不進步就是退步,需終身學習!”這是陳良志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懷著這份堅持,他主導或參與了溫差能轉換利用方法與技術研究、中交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基于B/S結構的企業標準化在線設計計算系統開發、港口工程數字化勘察設計集成系統(HIDAS)研發、全球波浪數據中心等重點研發項目,獲得5項發明專利授權,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在全國核心期刊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
2007年,碩士畢業的陳良志投身到巴基斯坦卡西姆港集裝箱碼頭工程,將工作之余的全部時間投入到學習國際通用軟件和規范中,逐步掌握了國外設計理念和流程。每一項設計成果他都反復論證、推敲,每一項計算數據都精益求精。最終,該項目榮獲2013年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優秀設計成果二等獎。
2010年,陳良志轉戰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桂山沉管預制廠土建工程設計工作,作為沉管預制廠設計分項項目經理兼水工結構專業負責人,全程參與港珠澳大橋島隧道工程從投標至項目實施全過程。桂山沉管預制廠在國內首次采用“工廠法”進行沉管預制,對確保管節預制質量和按期完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陳良志帶領著設計團隊實行動態設計,開展“工廠法”沉管預制廠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解決了“工廠法”深淺塢平面布置、深塢浮塢門設計、淺塢門設計、塢區整體止水、頂推滑移軌道梁設計和大跨度鋼結構預制廠設計等技術難題。該成果榮獲2014年度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5年度水運交通優秀設計獎一等獎。陳良志被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部4次授予“港珠澳大橋建設功臣”稱號。
2013年,陳良志作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基礎監控組重要成員,組織開展外海超長沉管隧道施工全過程關鍵技術研究,承擔沉管隧道基床回淤物厚度對沉管隧道結構的影響進行敏感性分析,分析不同回淤厚度對沉管隧道結構的影響,確定最優的基床允許回淤厚度。該套技術為巨型沉管隧道的順利安裝提供有力保障,大幅提高了沉管隧道施工質量,并為我國外海深水沉管隧道施工積累了經驗和技術,填補了我國在外海沉管隧道監控技術的空白。該研究成果獲得2017年度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BIM技術是設計建造領域未來發展的方向!”陳良志敢為人先。2016年尼日利亞萊基深水港項目BIM設計,這是公司BIM協同設計研究成果第一次在實際工程中應用,陳良志帶領年輕團隊投身BIM技術在港口工程協同設計研究,嘗試各種可能性,最終整合多種軟件及文件格式,出色地完成了協同設計,獲得業主的一致好評。
2019年,在珠海桂山沉管預制廠超大型浮塢門建設的BIM技術應用研究中,陳良志帶領團隊采用BIM技術正向設計,從施工可行性、水密性、經濟效益等方面對方案進行不斷優化,使設計更加人性化,取得超出預期的良好效果。
“我們要將BIM技術應用到更多工程建設中,發揮科技引領作用。”陳良志感慨地說。如今,他仍繼續和同事們一起在工程項目中應用前沿技術,不斷提升工程效益。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