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21-06-03
主動請纓援助西藏,國網江蘇省電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陳金林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到海拔4000米以上施工地點的場景——從日喀則來到珠峰腳下的定日縣查看工程進度,陳金林被高海拔的缺氧折磨得好幾個晚上沒有睡著。他反復在想:“為什么要來這里?”
因為這里是西藏,因為這里的工程具有重大意義——來到西藏,陳金林進入了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這一條長1600多公里的輸電線路橫跨兩地市、10個區縣,為工程沿線16個縣38萬農牧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大網電”。“作為黨員,我們要迎難而上,主動參與艱苦地區的重點工程,在一線錘煉過硬本領?!标惤鹆终f,“搭建‘電力天路’,我們責無旁貸?!?/p>
相比于身體的不適,項目的難度是更大的挑戰。在項目部安排下,陳金林花了三天半時間,從阿里的噶爾縣一路走到日喀則。沿線復雜的地質條件、極高的施工難度,困難令人咋舌。作為變電站建設的負責人,他深知,要想成功,必須依靠環節上的每個人。
來到日喀則市拉孜縣,陳金林主要負責查務變電站項目——這是阿里電力網工程的一個重要節點。接手項目后不久,他就收到了驗收反饋的諸多問題,長長的清單讓他兩眼一黑——“還有幾個月就要運行,真能全部解決嗎?”
等沒有出路,干才有辦法。從那時起,陳金林每天早上8點多就來到項目部,夜里1點多才離開。對照問題清單,他和項目部負責各個流程和設施的工作人員一一排查調試中遇到的問題,開會對接各種解決方案。骨頭一個個啃,釘子一個個敲,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終于解決所有問題。
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在做220千伏GIS(組合電器)設備耐壓試驗時,查務變電站連續換了兩套耐壓試驗設備,都沒有找到故障點。當第二套試驗設備損壞時,另一個消息從電話里傳來——這已經是西藏電力公司最后一套試驗設備了。
“最近的一個在重慶,考慮到時間問題,選擇通過維修解決問題。”陳金林回憶,“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調試、GIS解體,最終排查到故障點,順利完成耐壓試驗工作?!?/p>
如今,陳金林已經結束了在阿里聯網工程的工作,準備前往下一個工程。“壓力就是動力,我希望盡全力服務西藏電力建設,造福千家萬戶?!标惤鹆终f。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