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6-21
攻堅克難是核電維修人的使命,但不止櫛風沐雨一種方式。吃苦耐勞是核電維修人的品質,但創新正日益成為他們新的“標配” 。“安全殼醫生”鄭磊是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員工,十年間他用智慧和努力,讓安全殼外觀檢查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根據核安全相關規定,核電站安全殼每隔一段時間便要進行整體打壓試驗,驗證其性能,而外觀檢查正是打壓試驗的重要環節。作為核電站的重要安全屏障,哪怕是一道10微米級的設計外的結構損傷或缺陷,都是不被允許的。外觀檢查就是要在這座近20層樓高的混凝土建筑的表面上,查找出發絲般粗細的表面缺陷,而整座安全殼的穹頂及筒體表面,加起來足有20個籃球場大小。
鄭磊和同事在穹頂檢查安全殼表面缺陷
與艱巨任務相伴的,是艱苦惡劣的工作環境。在遵守嚴格的安全管理規定的前提下,上下穹頂一趟殊為不易,而海邊的天經常變臉,人員一旦上去了,大抵是要輪換與風吹日曬雨淋做伴,因此鄭磊他們全然沒有“一覽眾山小”的閑情雅致。
至于筒體檢查,鄭磊他們往往需要站在吊籃里或腳手架上,沿著筒體殼壁,用肉眼進行地毯式檢查,不僅費時耗力,還存在人員墜落的風險。
能不能安全高效又輕松地搞定這項工作?抱著這個念頭,2015年,在缺乏有效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鄭磊和同事們開始了拓荒之旅,從硬件設備的篩選調試,到軟件算法的優化改進,光設備構成便修改了近20次,歷經兩年多的努力,他們從無到有,自主研發出了一套“安全殼拍照神器”——安全殼表面缺陷檢查系統(CEDIS)。
CEDIS的誕生,讓鄭磊他們徹底告別了吊籃,只需要在地面上操作CEDIS對筒體進行遠程定位拍攝,CEDIS便會以獨特的建模方式,將拍攝所得的數千張安全殼“寫真”進行精確拼接,并自動分析缺陷和歸類采集。但隨著三代核電EPR機組的投運,面對雙層安全殼這一設計,“神器”竟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EPR機組的內外安全殼之間,是一個布滿管道和鋼格柵的狹窄空間,受距離及仰角影響,CEDIS拍出的照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嚴重畸變,甚至會出現無法拍攝的情況。絕不能回歸人工檢查的老路!鄭磊和他的伙伴開始對CEDIS進行改進,2020年,加裝了升縮桿的升級版CEDIS應運而生,新設備適應了新環境,實現了在狹窄昏暗的空間內對安全殼進行貼臉檢查。“神器”再度“上崗”了。
鄭磊(左)和同事在地面進行安全殼表面缺陷檢查
從拓荒到改進,五年光陰飛逝,鄭磊所在的團隊通過技術創新,讓安全殼外觀檢查工作從高處穩穩地走了下來,人員攀爬作業減少了80%,單次節約近200人工日,大大降低了作業風險,提升了檢查效率。在安全殼這片灰白的世界里,鄭磊用精進與奮斗,為其增添了一抹鮮艷的紅色。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