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6-28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張先勇自1995年大學畢業后,就一路轉戰祖國大江南北,既深耕過高溫達40℃+的海南環境試驗一線,也默默奉獻在低溫達零下52℃的北國邊陲,他用跨越90℃溫差的極致堅守,詮釋著共產黨員“對黨忠誠”的初心使命,詮釋著兵器裝備人“強軍報國”的責任擔當。
南征北戰野外試驗主力軍
1995年,張先勇義無反顧地辭別父母,背上行囊,來到研究所遠在海南萬寧的野外試驗站,開展氣象數據監測處理、項目試驗與檢測等基礎科研工作。枯燥寂寞的野外試驗工作既考驗人的耐性,又歷練人的能力。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張先勇從一名科研人員迅速成長為項目組組長。
隨著國家對環境試驗工作的日益重視,2005年,張先勇又接受了長駐我國唯一高緯度低寒試驗站漠河站的新任務。而此時的張先勇與妻子陳建瓊僅團聚3年,但為了工作,他仍義無反顧地背上行囊,只身一人踏上了去漠河的路。
2005年8月,張先勇歷經5天4夜的長途跋涉,從重慶來到了漠河,后又搭乘連隊的卡車,來到了一棟破舊的小平房前。
當帶他上山的連隊戰士告訴他這就是漠河站時,張先勇頓時懵了。“當時,我是懷著干事創業的滿腔激情來到漠河的,但是第一眼看到漠河站時,卻大失所望。”張先勇說。
由于長期無人駐守,當時的漠河站沒有固定用房。研究所決定科研人員常駐漠河站后,連隊把最邊上一個無人居住、用于堆放雜物的庫房劃給漠河站,用作工作生活用房。一床一柜、兩椅兩桌、10多個搖搖欲散的白樺木試驗架是研究所在漠河站的全部家當。
更嚴峻的考驗是一個月后漠河下雪了。漠河的冬季長達8個月,最低氣溫為-52.3℃,習慣了南方氣候的張先勇感到嚴重不適應。
“決不辜負組織的信任!既然來了,就一定要干出個樣子!”面對艱苦的工作生活條件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天性樂觀、不服輸的張先勇迅速調整了心態,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從整理規范試驗項目、試驗樣品,建立試驗項目檔案資料等入手,理順站內各項工作。
張先勇什么工作都做。沒有試驗架,他就自己造;沒有維修工,他就自己修;沒有搬運工,他就自己扛;沒有蔬菜,他就自己種。就這樣,身處祖國最北端的張先勇挑戰極寒,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開展起了自然環境試驗。
16年過去了,隨著漠河站科學觀測和試驗研究能力的不斷提升,隨著各類原創性科技成果和科研數據的不斷積累,昔日名不見經傳的漠河站成長為了國家材料腐蝕野外科技工作站網體系的核心力量。2019年,漠河站被確定為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先勇帶頭開展的系列研究項目也相繼獲得了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他個人也先后獲得了研究所先進個人、愛崗敬業職工等稱號。
黨徽閃耀筑牢北極紅堡壘
“夢想不是等出來、喊出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到漠河站后經歷的第一個冬天至今讓張先勇念念不忘。
那個冬天,張先勇不斷挑戰困難,忘我工作。他在-5℃的房間內滿頭大汗地組裝試驗架,或到-40℃冰窖似的試驗庫中跳著腳,清點樣品,或到大雪齊膝深的戶外暴露場檢查試驗架,或頂著寒風、流著眼淚,用鐵鏟奮力清雪除路障……那一年,他獨自理順了漠河站的試驗工作,保持了氣象數據觀測的連續性。有一次,為了方便取樣,張先勇跑到室外架前,直接用手取樣品,誰知由于氣溫過低,樣品瞬間粘在了手上,他的手在溫水里泡了十幾分鐘,樣品才被取下來。
那個冬天,張先勇獨自對抗著孤單寂寞。由于漠河站遠離縣城,沒有公交車、通勤車、電話、網絡,甚至有時沒有電視信號,每次下山,他都要來回步行5公里。寒夜漫漫,看書、走廊跑步是他減輕對妻兒思念的唯一辦法。
在那個冬天,張先勇也堅定了向黨組織靠攏的信念。在妻子陳建瓊的鼓勵下,張先勇鄭重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11年,他和陳建瓊一樣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漠河站從此又多了一個名字——北極國防試驗黨員夫妻站。在他們兩個人的共同努力下,漠河站2006年建成了化學分析室,填補了大氣腐蝕介質數據的空白。2007年,漠河站被評為國家科技部“野外臺站示范站”,2008年,國防科技工業自然環境試驗與觀測網漠河自然環境實驗站正式掛牌。
2015年,漠河站完成了遷建,占地面積由16.5畝擴大為200畝,各類試驗棚、庫占地面積達50000m2,各類試驗儀器、設施、設備日趨完善,工作房、生活房分開,實現了試驗條件、試驗能力的大躍升。2005年至今,漠河站已先后開展科研項目試驗110多項,為航天、航空、兵器、科技部單位及中科院、地方研究院所、高校等90多家單位提供了試驗服務。僅“十二五”以來,漠河站就承擔并完成了82個科研項目146個試驗課題的外場試驗工作,檢測樣品25295件,積累檢測數據72262條,獲取試驗相片15364張,采集氣象因素數據100余萬個、大氣介質數據9000多個。
軍民共建魚水情
張先勇、陳建瓊夫婦雪地中清理樣品架
“如果沒有連隊的幫助和支持,漠河站當初根本無法開展工作。連隊官兵的熱心幫助為試驗站工作的快速開展提供了支撐。”張先勇說。
起初,漠河站暖氣、水管、線路等經常出現故障,由于站里沒有專業維修人員,連隊官兵在為漠河站送衣送被送藥的同時,還派出專業人員進行維修,保障了站內冬季工作生活需求。為保證漠河站試驗樣品的安全,連隊還為站里安裝了緊急事態報警裝置,并組建了一支4人巡邏小組,在項目試驗時對試驗站進行監控巡視。每當漠河站有重大科研、重要接待任務時,連隊官兵還積極主動協助做好工作。漠河站地處偏僻,購物十分不便,連隊每次下山都不忘通知漠河站人員隨車進城采購,有時直接將米面、蔬菜等生活用品送到站上來。
在連隊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張先勇把漠河站的試驗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同時,他也用關心、熱心和暖心回饋連隊。
2009年以前,連隊營房條件不好,而且沒有獨立家屬洗澡間,有時,連隊家屬來探親,家屬房不夠用,陳建瓊就主動邀請這些家屬到試驗站居住或使用洗澡間,還經常陪她們吃飯嘮嗑。連隊每年開展老兵退伍工作,張先勇也積極參與,有戰士在生活上遇到困難,他也樂于幫助。久而久之,張先勇成了連隊“編外連長”“編外指導員”。
像漠河站這樣的野外試驗站,研究所共有5個;像張先勇這樣的外站駐守人無論條件有多么艱苦,他們都不畏困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科技攻關,用一個個試驗數據和一項項研究成果支撐起了環境試驗基礎研究的跨越提升,為國家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