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8-17
“張師傅來了,我們心里有底了。”當張見風塵仆仆趕到中國海油中海油服“濱海527”船時,投產籌備中國海油首支海底節點(OBN)地震勘探作業船隊的人員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張見,現任中國海油中海油服物探事業部海底電纜船隊布纜組長。他扎根海上一線23年,具有豐富的現場作業和管理經驗。
今年3月,中國海油中海油服首個OBN地震勘探項目啟動,這也是中國海油組建的第一支OBN地震勘探作業隊伍進行的首次作業。面對全新的采集裝備和作業模式,船舶改造和裝備運轉成為首個需要攻克的難題,急需具有豐富一線經驗的業務骨干參與其中。
“張見師傅最合適。”一聲召喚,剛倒班不久的張見就急匆匆奔赴OBN地震勘探項目現場。從絞車的同步調試到橡皮艇的安裝完成,從海底節點的收放到解決故障的流程,他的到來加速了作業船舶改造與大型硬件投入使用進度,保證了海底節點的快速收放能力,促進了項目的順利投產。
“縱距偏差0.93米,橫距偏差0.50米。”在第一次百米水深釋放海底節點時,張見親自操作絞車,穩如泰山地執行各項指令,帶領布纜班組創造了誤差一米以內的精準布放佳績。外方工程師驚訝地表示:“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首次布放節點便實現高精準作業,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工作23年,張見專心干好布纜這一件事,鬢角的白發見證了23載風吹雨打,也見證著中國海油海底地震采集業務的發展壯大。
2018年9月,國內最大規模海底電纜地震勘探項目“渤中19-6”啟動。張見臨危受命,領下改造10艘放纜船和3艘儀器船的“軍令狀”。
需要改造的13艘各類船舶停靠在國內7個不同港口。時間緊、任務重,年過五旬的張見打起十二分精神,充分利用每一分鐘輾轉各地,力爭在項目開工前完成改造。一個月的風雨兼程,帶著一身疲憊的張見提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13艘從未參與過海洋數據采集作業、沒有船舶設計圖紙、形態各異的船舶,經過張見與同事的精心改造,成為滿足正常作業需求的放纜船、儀器船,保障了渤中19-6項目如期開工。
現在,張見又一次領兵掛帥,重回“戰”場。面對復雜的海況和高難度的作業要求,他3天輾轉4艘布纜船,短期內培訓出60余名布纜工人,又一次確保了項目的順利開工。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