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10-28
丁衛華,曾任中國建筑鄭州軌道交通項目指揮長,1992年大學畢業后進入中國建筑集團,數十年來,他靠著一股不怕苦、不服輸的勁兒,不知疲倦地在急難險重的基層一線揮灑著智慧和汗水。今年,他因積勞成疾在工作崗位上突發疾病逝世,被追授“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中國好人”榮譽稱號。
豪情戰戈壁
2006年,當“十一五”規劃鋪開中國鐵路連線成網的發展藍圖,中國建筑抓住機遇首次進軍鐵路領域,參與建設太中銀鐵路。丁衛華奔赴大西北,出任項目經理。他負責的第七標段位于當時的國家級貧困縣——寧夏鹽池縣境內,條件艱苦,但丁衛華躊躇滿志。
鹽池縣常年干旱。水是生命之源,更是鐵路施工的“命脈”。丁衛華領著隊伍邊施工邊找水,從數十里外尋得水源,穿越茫茫戈壁一趟一趟地拉。沙塵暴總是突然遮天蔽日襲來,丁衛華一邊招呼大家躲避,一邊還要頂著狂風砂石、沖去檢查設備防護是否到位。為掌握風沙路基施工最佳參數,丁衛華帶著攻關小組填筑了500米實驗段反復試驗,常常在烈日下暴曬十幾小時。長此以往,天藍色的工作服曬成了灰白色,黝黑的臉龐留下兩道安全帽帶的白色印記。夜里等大家睡去,丁衛華還要繼續翻看施工案例。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丁衛華帶領下,項目成功總結出一整套適合風沙干旱環境的混凝土澆筑程序和工藝,向全線推廣。
向極限挑戰
2009年4月,丁衛華征塵未洗轉戰上海,成為中建滬杭高鐵項目經理。工程計劃18個月建成,直接服務上海世博會。丁衛華負責的橫潦涇特大橋和軌道板預制鋪設兩個分項工程,實際有效工期僅13個月,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別人不敢想不敢做的,只要我們做成了就創造了奇跡!”在丁衛華看來,能參與世界一流高鐵建設,是挑戰也是幸運。作為全線最難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橫潦涇特大橋工藝之復雜堪稱“當代橋梁施工博覽會”。丁衛華每天費盡心思考量如何打破常規推進工程進度。
滬杭高鐵350km/h高速度的實現主要依賴于世界最先進的“無砟軌道”技術。一塊標準的成品軌道板重8.6噸,其表面平整度誤差卻不能超過0.2毫米,相當于一根發絲的粗細。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丁衛華帶領攻關組每天在試驗場熬到凌晨,帶領團隊不到1個月參觀學習了16家同類型板場、收集了上百份技術文件,統一編制無砟軌道板生產工藝細則和指導書,創新提出“5S工廠化管理方法”,將軌道板生產線單批次產量由常規的54塊增至66塊,創全國首例。
13個月!丁衛華帶領團隊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鐵道史上的奇跡!丁衛華因此獲得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章”,并當選鐵路建設工程評標專家。
鐵肩托起“地鐵夢”
“十三五”開局,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掀起新高潮。2017年2月,已任企業中層領導的丁衛華重返基層,接下鄭州地鐵3號線項目的重任。至此,從鐵路、橋梁、隧道到市政、地鐵等,他幾乎把各專業做了個遍,成為基礎設施戰線的“全能選手”。
作為鄭州中心城區的骨干線路,3號線穿越六大城區,是鄭州在建地鐵中管理難度最大的項目。老城區管線遷改堪比“城市心臟動手術”,連續大半年,丁衛華風雨無阻堅守在第一線,奔波于各工點之間,指導施工、協調資源。長期沒日沒夜地工作,他患上嚴重的高血壓。
至2020年,受揚塵管制和疫情影響,項目累計停工逾500天,丁衛華斬釘截鐵,“關乎鄭州數百萬老鄉的期盼,必須通車!” 他帶頭住進了項目現場,整整一年沒回家,每天吃著好幾種藥,通宵達旦頂壓前行,親自包保全線最難的工區任務,帶領全線創新采用“倒序施工方法”,不到50天趕上5個月的進度,徹底扭轉了滯后局面,確保3號線如期安全通車運營,市民出行大為便利。
3號線剛通車,他便又投入到6號線建設中。常年在項目上東奔西跑,丁衛華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事業。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