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綠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4-07
裴波現任中國綠發內蒙古分公司總經理助理,曾帶領中國綠發東臺海上風電場摘取“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等多項榮譽稱號;他也是科技創新的先行者,先后取得了12項科技成果,成功申請專利4項,榮獲19項國家級、省部級和行業創新獎項。2021年,獲評“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前不久獲得了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第七季“大國工匠”稱號。
只爭朝夕的大國工匠
榮譽是拼出來的,成績是干出來的。
“他是一個‘拼命三郎’!”提到裴波,和他共事過的人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裴波的辦公室里,總有一張折疊床、一雙勞保鞋,以及一摞摞專業書籍。加班晚了,在辦公室倒頭就睡;工作需要,隨時換上勞保鞋下工地;一有空閑時間就看書翻資料,更新知識結構……
“要干就要干到最好。”這是裴波做事情的標準。初到項目時,相關工作經驗較少,他就邊干邊學,在高強度工作之余補充專業知識。手里的一本本專業書籍磨毛了邊角,一頁頁數據記錄浸透了汗水。通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共進,裴波由新能源建設者迅速成長,躋身我國綠色能源行業的領軍人物之列。
從2011年加入中國綠發江蘇新能源公司、參建中國綠發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到負責承建如東海上風電、內蒙古烏日更陸上風電,取得了一項又一項佳績,工作的地點一變再變,但裴波身上那股只爭朝夕的拼搏勁頭、進取務實的“工匠精神”始終沒變。
裴波認為,“工匠精神”的實質,就是愛崗敬業、專注創新、無私奉獻,這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重要推手,也是員工提升個人能力、實現自我的重要手段。他說,“無論是日常瑣事還是創新研究,沒有吃苦耐勞、勇于拼博的精神毅力,始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任何事情都干不好,只有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頭、拼得起實力,工作才會有所突破,自我價值才能提升。”
匠心獨運創海上風電建設典范
無論在什么崗位,無論從事什么工作,無論事情大小,裴波都從細微、點滴處做起,力求盡善盡美。
2016年10月,裴波擔任中國綠發東臺海上風電場場長。這個風電場是中國當時離岸距離最遠的海上風電場,同時也是單位容量最大、海域情況最為復雜、電壓等級最高的風電場,對我國海上風電建設來說,是技術攻關的一次重大突破;對裴波來說,是管理、技術和意志全面歷練的一次重大考驗。
裴波回憶起他接手項目時,受當地梅雨、高溫天氣影響,東臺海上風電場陸上集控中心的建設工期已經滯后一個多月,土建仍在施工,設備安裝工程才剛剛開始。
“離東臺海上風電場年底并網時間不到三個月,集控中心的裝飾裝修八字還沒一撇,辦公、生活所有設施都沒就位,更不用說設備的檢試驗、調試等工作了。”每天天不亮,裴波就早早趕到工地展開工作。等晚上工人下班后,他召集參建單位現場負責人開協調會。沒有辦公室,就依靠工地上的路燈照明,把會開在施工現場路邊;沒有桌椅板凳,大家就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施工最緊張的時候,裴波一天也喝不上一口水,時間長了,他嘴里長滿水泡,說話時都鉆心的疼,吃飯喝水更得忍著巨痛。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裴波的帶領下,整個團隊頂著巨大的壓力,突破傳統、大膽創新,拼進度、爭分奪秒搶工期,江蘇東臺海上風電場的首批機組終于在2016年12月20日成功并網發電。裴波和他的團隊建設完成了潮間帶大規模海上風電項目,在當時海上風電離岸距離最遠、單位容量最大、海域情況最為復雜、電壓等級最高的四個行業之最的艱難條件下,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并網”的海上風電建設新速度。
高效建構海上風電管理體系
隨著東臺海上風電場的一臺臺風機穩定轉動,裴波又找到了新的目標。
為了提升東臺海上風電場的管理質量,他組建創新工作室,集中力量針對海上風機、海底電纜和海上運維交通等內容進行研究。裴波帶領團隊深入一線,采集第一手資料,摸清了實際需求和技術瓶頸,確定了系統的架構、研發和實施方案。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們研究制定了22項安全管理制度、34項生產管理制度,修訂完善了306項運檢規程條款,完成《海上風電工程建設十大管理辦法》和《十大管理標準體系》編制,快速、高效地建構了一套海上風電運維標準化管理體系,形成海上風電建設十大技術領先成果,為我國后續海上風電建設提供了標準和依據,也為海上風電領域儲備、培訓了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其中,他們創新提煉的“故障排除四步法”,至今仍在綠色能源行業的一些風電場中推廣應用。
2017年,裴波團隊研發的《海底光電復合纜懸跨自動定位裝置》《降低ABB變壓器不良率》《海上風機電纜間隔盤改造》《一種適宜海上維護的防塵網》等多項成果受到國家、省部級嘉獎。東臺海上風電場也先后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國家電網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拼出技術創新加速度
2019年3月,裴波再挑重擔,赴江蘇如東海上風電項目工作。如東地區受臺風影響大,施工作業區域海況、海床地質條件復雜,增加了海上施工風險和難度。裴波說,“當時行業環境縮緊,后續還有‘新冠疫情’爆發等不利因素紛至沓來,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的氣餒和退縮。”
如東項目所處海床的地質條件偏軟,容易“溜樁”,50臺風機中超1/3的風機都“溜”過樁。裴波帶領團隊認真分析作業海域的地質情況,巧用“一機一策”,創新研發“輕錘緩打”打樁工藝和單樁海上拖帶浮運工藝,不僅有效避免了“溜樁”事故,還精益求精把全部50臺風機的單樁垂直度都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內,遠高于千分之三的設計標準,風電場的建設速度和精度都有了顯著提高。
如東海上風電項目全場倒送電前兩天,項目電纜隧道中的送出線路正準備驗收。當時電纜隧道土建、主體工程安裝剛剛結束,廢棄物料亂成一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隧道里積滿了雨水和淤泥。
狹窄的電纜隧道里無法使用搬運機械,只能依靠人力清理。裴波說,“我們手提肩扛搶工近8個小時,把隧道清理完畢后,又連夜把通風、消防、照明、排水等設備、物資運到現場,所有輔助設施安裝調試到位。忙完以后,所有人都累得躺在了地上。”
實干、苦干加巧干,拼出了技術創新的加速度。2020年7月27日,送出線路順利通過驗收,成功實現全場倒送電。如東海上風電項目創新應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打造集通信、工程管理、運維指揮中心等多板塊全方位為一體的“海風天眼”新能源科創管控平臺,成為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智慧型海上風電場。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裴波說,“當海上第一臺風機按下啟動按鈕的那一刻,所有的堅持和辛勞都值得了。那種驕傲感和自豪感,我這輩子都忘不了。”
齊心協力達成第一建設速度
2021年,裴波調到中國綠發內蒙古分公司負責項目工程建設。內蒙古烏日更風電場項目建設之初,受疫情等因素影響,開工時間比原計劃滯后兩個月,但年底前完成全部風機吊裝的目標沒有變。
他還帶著項目團隊對設計方案、施工圖紙反復研討,對綜合樓設計、集電線路施工反復斟酌,提出建議;為解決沙漠地帶臨時道路揚塵問題,他跑遍了周邊地區,幫助施工單位尋找取土點,摸索出“就地換填、永臨結合”的解決方案;為回饋當地民眾,彰顯央企責任,他組織黨員服務隊,幫助牧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
2021年10月20日,烏日更風電場提前61天完成全部50臺風機吊裝,并在年底完成全部工程建設任務,工程建設進度在同區域五個項目中位列第一,再次拼出了“當年開工、當年并網”的風電項目建設速度。
從黃海灘涂到戈壁荒漠,從海上運維建標準到工程建設樹標桿,裴波和他的團隊在工程建設、科技創新中頻創佳績。“‘大國工匠’是一種無尚的榮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裴波說,今后將不忘初心,用“工匠精神”嚴格要求自己,進一步發揮所學所長,不斷在實踐中鍛煉、提升,為中國綠發實現綠色轉型,為中國早日實現雙碳“目標”,奉獻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