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宣傳工作局 發布時間:2016-01-28
張崇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歷時十六年,張崇峰帶領團隊,從零開始,成功突破交會對接機構研制關鍵技術,建立了一套先進的地面模擬試驗系統,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十六年的堅守,一千多次地面對接試驗,六百余次分離試驗,換來了六次完美的“天神”相擁,張崇峰和他的團隊用執著、智慧和心血在太空中書寫下了中國“智”造的壯麗篇章,創造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頒獎辭】
16年隱忍與付出的背后,是以國為重、勇于擔當的航天品質,助推成功的是這個時代的精神與古老民族更多更美的期盼。雖然沒有出征蒼穹,但你和你的團隊依然將足跡鐫刻在遼闊而深邃的星空。
人物名片:張崇峰,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科技委常委。先后擔任863 專家委空間實驗室論證組成員、集團公司科技委航天器總體技術專業組成員。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章、“感動上海”年度十大人物(團隊代表人物),集團公司航天功勛獎等榮譽。
2011年11月3日凌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崇峰坐在北京飛控中心大屏幕前,親眼目睹了“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首次交會對接。那一刻,他緊繃的神經終于得到了放松。16年了,所有的付出在那一刻都得到了最好回報。那一晚,張崇峰睡得特別香,似乎在漫長的16年里他從沒睡過這么好的覺,所有的辛苦在那一晚都得到了補償。
從學者到工程精英的華麗轉身
1993年,還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博士的張崇峰,獲得去俄羅斯進修半年、系統學習航天器總體設計的機會。在薩馬拉航空航天大學,張崇峰看到了聯盟號飛船的返回艙,開始接觸對接機構。
那時,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剛剛起步,上海航天迅速捕捉到了其中的戰略信息,與哈工大合作開展了對接機構課題研究。當805所的領導向張崇峰發出邀請,希望他加盟對接機構團隊時,他毫不猶豫就答應了。1996年,張崇峰來到805所,迅速從學者轉變為一名工程精英。
中國要建立自己的空間站,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必須突破和掌握的。于是,張崇峰帶領研制團隊,開始了對接機構工程階段的研制、試驗工作。他們對標國際先進,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思路——研制能與國際空間站相匹配的異體同構周邊式對接機構。這種對接機構適應性強、承載能力大,便于航天員在不同飛行器之間自如進出,但與之相應的是重量大、對接初始條件要求嚴格、構造復雜。
為了將方案論證清楚,張崇峰帶領研制團隊搜集和查閱了所有能找到的資料,資料裝滿了整整十個大箱子,他們在字里行間篩選點滴可用的信息。通過一輪輪的評審和質詢,國家最終采納了他們的方案。
作為技術負責人,張崇峰提出了系統參數設計優化模型,解決了系統方案、動力學建模等關鍵問題,在沒有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完成了對接機構關鍵技術攻關,研制出了空間對接機構正樣產品。他還參與研制了國際首創的十自由度氣浮式對接緩沖試驗臺、六自由度對接綜合試驗臺、熱真空對接試驗臺和對接機構整機特性測試臺等一批國際一流的大型地面試驗設備。
“事情沒做‘透’,自己就放心不下”
在十多年的工作中,張崇峰刻苦鉆研,勇于實踐,由他“領銜”研制的飛行器對接機構裝置、空間對接機構緩沖試驗臺均獲國防專利。
作為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崇峰自承擔任務以來,天天都如履薄冰,他坦言:“如果事情沒做‘透’,自己就放心不下”。為了解決一項又一項的技術問題,他經常要在上海、北京和發射場之間來回奔波。
2010年農歷臘月二十七,對接機構捕獲緩沖試驗已接近尾聲。突然,捕獲傳感器信號異常。這種故障出現的概率為千分之一,對首次交會對接沒有影響?!笆【褪遣钜稽c點成功,成功就是差一點點失敗”這句話始終警醒著張崇峰。他立即組織歸零,直到除夕晚上6點多才離開單位。當天兒子發著高燒,他們一家就在朋友家吃了頓年夜飯。大年初二,他又和大家全身心撲在了技術攻關上。經過九天九夜的奮戰,他們終于找到了癥結所在,消除了這千分之一的隱患。
“敬業執著成就“太空之吻”
“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睆埑绶逄貏e欣賞這句話。循著他16年的航天工作軌跡,不少人會發現他就是在用這種執著詮釋成功的內涵,折射出航天人的敬業精神和專家風范。
在509所做熱真空試驗時,為了得到第一次試驗數據,張崇峰一直在試驗室等到凌晨4點鐘,當看到數據完全符合要求時,他才興奮地回到辦公室。第二天,他還要在辦公室繼續忙碌。
張崇峰撰寫過100多頁的交會對接立項論證報告,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他也就是這樣沉下心,一字一句地斟酌,完成了對接方案的報告。在當時國防科工委匯報會上,他用3個小時介紹了這份對接方案報告后,得到了與會領導專家的充分認可。在這次會議上,方案報告一次通過,交會對接順利立項。
為了工作,張崇峰經常出差和加班,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經常突發頭痛。妻子總會在他身邊支持他并安排好家里的一切。2005年,張崇峰的妻子在荷蘭拿到碩士學位,正準備攻讀博士,而張崇峰的工作也進入了關鍵時刻。妻子毅然放棄了攻讀博士的機會,一個人帶著六歲的孩子,支持丈夫完成他所執著的事業。
和妻子一同散步是張崇峰最快樂的事情,從家里出來,隨便朝著一個方向走上半個小時,心情便能得到放松。由于經常加班和出差,張崇峰很少和家人一起吃飯,一有機會,他就自己動手做飯。用面包機發面做比薩,他會加進去超多餡料,這讓兒子非常喜歡,經常要爸爸做給他吃,可惜張崇峰在家里時間太少,一共也沒做過幾次。
太空一吻,見證了16年的風雨兼程和執著堅守?;厥坠リP歲月,張崇峰深深地體會到:成功是汗水和淚水的交融,是智慧和心血的凝結,是力量和信心的象征,也是航天人執著的追求!
16年隱忍與付出的背后,是以國為重、勇于擔當的航天品質,助推成功的是這個時代的精神與古老民族更多更美的期盼。雖然沒有出征蒼穹,但你和你的團隊依然將足跡鐫刻在遼闊而深邃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