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宣傳工作局 發布時間:2016-01-28
王炳益,南方電網公司貴州榕江興華供電所配網綜合班班長。工作16年來,一直堅守在供電服務第一線,承擔著貴州最偏遠月亮山區的抄表、巡線、搶修工作。針對當地老百姓出行不便的實際,他義務幫助山中老百姓捎帶生活物品,傳遞致富信息,用雙腳丈量了六個長征路,成為當地百姓最信任最親近的“貨郎電工”。王炳益榮獲“中國電力楷模”、貴州省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2012年以來,他的事跡被《人民日報》、《新華網》等20多家媒體報道,并于2015年5月,在中央電視臺《勞動鑄就中國夢》紀錄片中播出。
【頒獎辭】
在山里、在河里,路在笑容里;在苦里、在累里,愛在背包里。貨郎電工踏遍苗鄉水寨,百姓盼著鈴鐺響,肩頭再重也甜蜜。世上比路還長的,是情誼;比收獲更美的,是付出。一個人的長征路,三十萬員工的南網情!
在貴州榕江,有座月亮山,深不知幾萬米。月亮山的鄉民,齊愛著一匹馬,叫駝鈴馬。這馬不是真馬,說的是一個人。這人身上有個鈴鐺,走到哪兒響到哪兒。月亮山莽莽叢峰,十數個春秋,他伴著鈴鐺聲,背著布兜,穿梭其間,給山里鄉民送去光明、溫暖和希望;也給自己的青春,寫出月光溶溶,留下兜兜情深。
我就是個抄電表的
王炳益是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貴州榕江供電局興華供電所的員工,在月亮山區抄表13年,據說走的路趕上5個長征了。興華所到現在所長已換了4個,他成了該所最老的員工。
王炳益2000年去了興華供電所,一開始干得并不起勁。“錢少事多,積極性寥寥,也并不以為自己干的是多要緊的事。”直到2005年,王炳益去榕江供電局參加了一次員工培訓,眼前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原來我所在的公司那么大,目標那么宏遠——萬家燈火,南網情深,聽著就好厲害。我們也不是光桿員工,有千千萬萬人跟我們做著同樣的事。” 從此,王炳益有了歸屬感,干活多了榮耀感。2007年,工作表現脫胎換骨的王炳益成了搶修班的班長,班里已有14人,但人員還是不夠。3個鄉鎮27個村子,多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路難走,人分散,活很不好干。
作為班長,王炳益一人管著一個鄉鎮,每月下去兩次,一次抄表,一次收費。每次來回要7天,搶修另算。這段路十分難走,從都柳江畔開始,淌水、翻崖,在野獸出沒的林子里穿行。吳忠亮是榕江縣的通訊員,去年11月跟著王炳益走了3天,光淌水就淌了五六個小時。“那滋味,終生難忘。”他嘖嘖表示。“山越走越高。到后來都不敢抬頭,怕看不到終點,直接崩潰。”那一路,吳忠亮累得幾乎掉眼淚,晚上好容易歇下,解開鞋子一看,滿腳的血泡。
當晚,一行人宿在姑街寨的村民家,王炳益回憶曾經與熊狹路相逢的日子,灌了一大碗土酒,睡在老鄉家的木地板上。南來北往的風呼呼地吹,在這片野獸出沒的土地上,王炳益睡得卻很安穩。
能給多少是多少
“炳益啊,我要點感冒藥,還要兩個燈泡。”
“炳益,麻煩你給我帶包洗衣粉、兩包鹽和一包味精,我煮飯等你啊。”
每個月初,王炳益出發前,就會接到一堆這樣的電話。因為月亮山太深太大,出來一趟不容易,山里人會托他帶點小東西。這規矩最早是從擺喬村的冷老各家開始的。
冷老各老兩口都年近70,膝下無兒,就一個遠嫁的女兒,已多年不曾回來。家里沒什么收入,靠政府的低保艱難度日。2009年3月的一天,王炳益到冷老各家抄表,發現老人倒在床上燒得利害,急壞了的冷奶奶正忙著出門,想去寨上找“鬼師”驅鬼。王炳益趕緊攔下她,從包里掏出感冒藥給老人吃了兩顆,然后冒雨出門砍了兩捆柴回來。自此,他開始幫兩位老人交電費,上山時會順路砍柴扛到家,平日還捎帶些生活日用品,藥啊、肉啊、水果啊,至今已逾4個年頭。之后,王炳益又接收了擺喬另一對境況相同的冷老祖夫婦。老人們把他當自己的親兒子,每月抄表的日子,就在門口候著,豎起耳朵聽寨子里的鈴鐺聲。鈴鐺是王炳益身上除了工具袋和貨袋外的必備裝備。“一個人在山里走,難免寂寞,聽著鈴鐺響,好像有人陪一樣。”
除了幾位老人,王炳益還會給其他鄉民帶東西,那就不只是零碎的貨品了。擺喬村的支書冷明松,是王炳益的小學同學。他說:“炳益也給我帶過東西,不過不是藥和鹽,而是白花花的鈔票。”
那是2008年,寨子里還沒通路,擺喬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兩三百,窮得冷明松整天犯愁。有天王炳益上來抄表,看到他這樣子,問清了原委,過兩天再來就給出了個主意。“現在外面香菇貨俏,一斤能賣到四十多塊錢,我看你這里挺適合種這個的,為什么不試試?”那就試試吧。冷明松因此買了60多袋香菇種子,沒想到,當年純得利就差不多3000塊。村里人一看,都跟著他一起種香菇,那兩年每家都能收個兩三千塊,搞得一村人看到王炳益,都熱情得不得了。
“他這人實在,村里有次過年跳閘,其實我們也懂修,就是不敢動。打電話給他,當時雪下那么大,路都被埋了,為了幾秒鐘的活,炳益愣是走了3個多小時山路上來。”冷明松感慨地說。
寨子里的木結構房子一起火就是一片,用火用電一個不小心,麻煩就大了。每次進山,王炳益還會順帶給村民們帶些防山火的知識手冊、用電安全手冊和其他可能用得到的東西。
人都是處出來的
“人都是處出來的。”據王炳益說,最早的時候,月亮山的村民都管他叫“那個抄電表的”,口氣也不大友好,因為他一來就要給錢;現在人家還管他叫“那個抄電表的”,卻透著一股子親近和調侃。
有時候抄表或者帶東西,到人家里趕上了飯點,總會被拉著留飯喝酒。盛情難卻,王炳益也不好不吃,只是酒卻不敢多喝,喝了酒就沒法干活。所以他抄表,總是偷偷摸摸的。有時抄表誤了時間,他半途只能在鄉民搭的棚子里歇息。附近寨民知道了,就在里面放食物,王炳益也會吃,然后留下一些錢。見面時,誰也不提這個事。
興華沒有藥店,買藥得去鎮上的水族鄉衛生院。記者對小賣部的姑娘問起王炳益,她說認識這人,每個月總要來兩次,買一堆藥,但“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王炳益就是這樣普通。這個普通人想法也很單純,他是興華供電所最老的員工,他在莽莽大山一走13年,不是為了什么堅守,更不曾想過什么偉不偉大,僅僅因為他生長在這片土地,離不開也不想走。而對他轄區的月亮山民來說,“那個抄電表的”就像山間灌木、春風秋信一樣,毫不起眼,又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