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一流的型號“宗師”——記航天科工朱坤
敢為一流的型號“宗師”——記航天科工朱坤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7-10-26
聽朱坤總師講述型號研制經歷,覺得像聽科幻電影劇本,這一點也不稀奇。現任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副主任的朱坤,是一名負責國家殺手锏武器研制的型號總師,他和他所研制的型號被稱為“厲害的角色”,就像影片《戰狼2》中的冷鋒、《007》中的詹姆斯邦德。
“解決100多項關鍵技術,取得300多項發明專利。他主持的某國家新一代潛射反艦導彈系列武器跨越式提升我國反艦導彈水平,推動海軍由近海防御向遠海防 衛戰略轉型;某反艦系列導彈全面裝備多型飛機和艦艇,成為海軍空軍主戰裝備。”這是對朱坤的介紹,而當人們腦海里帶著這些信息初次見到朱坤本人時,他休閑 的著裝、平易的微笑、樸實的語言和手中的保溫杯則更具沖擊力,留下更多想象空間。
失敗是扭轉乾坤的佳機
某型號首次演示驗證試驗當天,晴空萬里,試驗場周邊細細碎碎的聲音時而急促、時而舒緩,一如試驗隊員起伏不定的緊張心情。
之前,針對一項關鍵技術的試驗進行了10多次,70%遭遇失敗。在當時的情境下,專家們并不看好,就連用戶也發出了疑問:“他們能行嗎?”果不其然,試驗 前的兩次測試任務均以失敗收場。然而,隊伍的士氣并未因此受挫。大家沒有過多糾結當天的試驗結果,而是迅速回到各自的崗位上,把各項數據集中到一起,盯緊 每一個環節分析問題,討論到深夜,定下將要采取的措施。轉天的試驗現場,隊員用力控制著每一口呼吸,以使自己保持鎮定。一道白光閃過,在場的人眼睛都瞪圓 了,幾秒鐘的安靜像持續了幾個小時,忽然,震耳的掌聲將人們“喚醒”,也點燃了現場的熱情。
后續三次試驗接連獲得成功,一些隊員忘情地呼喊著,更多人眼中閃著淚花。直到當天夜里,很多隊員談及白天的一幕幕,還不時地攥緊拳頭,擺后羿射日狀,口中發出“耶!”的一聲,興奮不止。
如今回想起這段經歷,朱坤感慨:“原本的計劃是一次能行就是成功,真沒想到從那以后,數十次試驗連續成功,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罕見的。”組成每個產品的零部件數以十萬計,能做到100%無誤難度可想而知。事后,很多人稱之為奇跡。
團隊成員介紹,這一型號的技術創新率高達70%,而以往型號能達到30%~40%就已處于創新率的高位,這也意味著朱坤和他的團隊面臨著諸多難以預料的困難。
在一次動力試驗中,懸掛裝置上的試驗品在點火后突然飛向試驗間側墻,把墻洞穿,試驗品落到了路上。“好在沒有人受傷,但大家驚出了一身冷汗。”如今,隊員 們對這一幕仍心有余悸。在一次國內從未進行過的關鍵部件試驗中,十幾次啟動過后,要么部件被燒壞,要么產生控制力不足,80%都失敗了。此外,部件爆炸、 開裂等突發情況也時有發生。
2016年底,一次型號試驗結束后,朱坤和試驗隊員們歡呼了起來,這次關鍵的成功也讓大家激動的淚水流得更加忘情。
作為長沙人,朱坤非常推崇曾國藩的名言“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團隊中的每一個人。“當你沉浸于研制其中,專心 鉆研,心無雜念,失敗就讓你離成功不遠了。”朱坤和眾多技術人員有著這樣的共識。他的果敢讓人拍案叫絕,這也使他帶出來的隊伍壓不垮、打不爛。
一代宗師“吵”著創新
新一代潛射反艦巡航導彈系列型號是國家重大型號,朱坤主持型號預研、立項、研制、批產全過程,在核心技術上自主創新,主要指標國際領先,綜合指標國際先 進。但在預研立項時,很多人質疑:“你們比國外同類型號‘迷你、輕便’,指標還要比人家翻倍,憑什么?”“憑我們中國人聰明,憑我們敢想敢干。”朱坤以近 乎條件反射的速度回答。
當時,朱坤提出的想法,被解讀為“各項指標成倍翻番,非常吸引人”。但他的老領導表示堅決反對,認為朱坤不可能實現這個想法,甚至拍著桌子和他大吵。朱坤一邊講述自己的理由,一邊把具體的實施方案拿給老領導看。最終,老領導被說服了。朱坤稱之為“吵出來的創新”。
一位上級領導聽完型號匯報后吃驚地說:“這是一代宗師啊!”朱坤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時我們都不知道該怎么接話,這個提法太高了。”7名院士對該型號做成果鑒定后,作出了“主要性能指標世界領先”的評價,被稱為“鮮有的最高評價”。
如今,在加工該型號某一部段時,接觸到的技能人員都會不禁贊嘆:“真薄啊。”正是這些近乎苛刻的要求讓型號具備了卓越的性能。
在三院,“朱坤帶領的團隊膽子最大、最敢干”已經成為公認,創新成為了這支團隊前行的驅動力,而朱坤就是團隊創新的靈魂人物。
“要贏得立項,必須通過創新超越前人”,這是朱坤一直在團隊推行的思想。“我的思維比較開放,不受約束,所以能提出很多奇怪的想法。”朱坤將此歸因于一種隨性的性格。
雖然以當年高考成績被清華錄取是分分鐘的事,但朱坤將父母期望的清華放在了第二志愿,將北航填在了第一志愿,隨后他如愿以償地從事了鐘愛的航天事業。
“創新離不開一些怪想法,但奇思妙想也需要繼承和積累。”在朱坤看來,團隊經驗積淀是創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的運氣比較好,承擔了承上啟下的角色,經 驗豐富的老一輩專家手把手帶著我參加了國家重點型號的研制,后面來的這一批年輕人敢想敢干,我帶著他們一起奮斗,把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傳給了新 人,成就了一個創新團隊。”
目前,朱坤的團隊中已有32人擔任不同型號總師、副總師。他擔任研究生導師培養出碩士38人、博士后1人。他將科學嚴謹的學風和敢闖敢創的作風傳給學生、助手和身邊同事。
路在腳下 實踐說話
在朱坤看來,與優秀的人為伍是一件快樂的事。他覺得自己是受了前人的影響:“在三院三部工作時,跟著幾個老專家學了好多東西。比如劉總,因為敢想敢干,人稱‘劉大膽’,還有姚院士、馬老都是有想法、能充分聽取大家意見、鼓勵年輕人放手去干的人。”
今天,朱坤像當年自己的領導一樣,帶領著年輕的團隊披荊斬棘。朱坤和大家約定:“可以不墨守成規,不迷信權威,我說了,你也可以說,也可以吵,但核心是要提想法,必須講明白為什么這么做,是怎么推出來的。”
朱坤囑咐團隊成員,要在大膽創新的基礎上小心求證,不能光敢想,還要能實現。因此,團隊中的成員多有質疑精神、嚴謹的思維和超強的執行力。
“用技術說話、用事實說話”是朱坤在團隊中提倡的另一個指導思想。在一次零部件改進工作中,新人提出的方案與老同志的方案存在巨大差異。新同志闡述了自己 的設計緣由,老同志則列舉了之前哪些型號采用了自己這種方案,穩定性毋庸置疑。結果,雙方爭執不下,最終,朱坤當了裁判:“做試驗吧。”
試驗現場,老同志的方案使該零部件性能瞬間提高了50%,的確有效,但最終零部件還是折了;新同志的方案使性能提升了120%,并且仍在增長……孰優孰劣,立見分曉。最終,新同志的方案被采用,并被三院很多其他型號選用和參考。
朱坤在國內首次提出亞超結合潛射反艦導彈總體方案,解決大射程與超聲速突防雙重難題,比俄羅斯和美國的導彈更短更靈巧,射程更遠。同時,他提出水下有動力 有控發射方案,主持突破海上復雜環境下各種技術難題,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型水下點火導彈。該型號國內水下發射深度最深、適應浪高最高。
此外,該型號國際首創隨海況自適應超低空掠海飛行技術,創造世界上掠海飛行高度新紀錄。而朱坤首次提出的反艦巡航導彈“360度”全向方案,使我國潛射反艦導彈攻擊區域擴大600倍,是我軍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命中率最高的反艦導彈。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央企業勞動模范、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 貢獻中青年專家、“511”人才、國家津貼、中信航天防務人才獎、高新工程重大貢獻獎……這眾多榮譽的獲得者就是這位“接地氣”的型號總師朱坤,而這些榮 譽則與那句“失敗是一個經歷,不是一個結果,咱們目標很明確,最后肯定是成功”相映成輝。(文/王紹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