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國藥集團李秀玲:中國醫藥產業在創新中嘗到甜頭
十九大代表國藥集團李秀玲:中國醫藥產業在創新中嘗到甜頭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17-10-27
十九大代表、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國藥中生生物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生物”)黨委副書記、第二研究室主任李秀玲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十八大以來,隨著一系列促進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出臺,藥品創新研究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她表示,在政策利好、總體經濟形勢向好的環境下,醫藥工業產品品種豐富,產量大幅提高,在保供應、穩增長、調結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是醫藥產業的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了。”李秀玲說,目前中國生物已經嘗到了創新的甜頭,下一步不僅要研發新藥,還要創新品種、創新標準,豐富產業鏈條,從而帶動產業的發展。
中國生物隸屬于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從事疫苗、血液制品等生物制品研究及生產的專業機構,也是目前全球六大疫苗生產商之一。李秀玲告訴記者,近年來,醫藥工業不僅在規模上穩步提高,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達到13.4%,主營業務和利潤兩項指標也居工業行業前列,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885億元,同比增長9.02%,實現利潤總額2,768億元,同比增長12.2%,高于全部工業平均增速14.5個百分點。
在李秀玲看來,這一成績取得的重要動力之一就是醫藥行業不斷提高的創新能力。她表示,目前醫藥行業的研發投入比例顯著提高。除了國家通過多個科技專項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資助資金超200億元,醫藥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年平均增速也達到了33.6%。此外,很多行業外資金、基金將創新型醫藥企業作為投資重點,支持高風險、長周期的創新藥研究。
“從醫藥企業來說,主要有自主創新、管理創新兩大重要方式,”李秀玲說。自主創新就是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這也是中國生物下一步需要做的重點工作。管理創新則是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來促進創新,激發創新的活力,培養創新人才,建立創新人才隊伍。“目前國藥集團和中國生物都非常注重科技創新,同時也在逐步實施一些體制方面的創新措施,”李秀玲表示,目前在整體上已經起到較好的效果,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也很高,已經嘗到了甜頭,未來還將積極做出探索。
李秀玲介紹,從醫藥行業整體來看,近年來的創新體系更加完善。“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作為研發主體,大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5%以上,最多達到8億多元。近年來,這一比例在中國生物超過10%。”此外,一批研發型中小企業也正在涌現,越來越多的醫藥研發高科技海歸學者回國創業,研發外包服務公司快速發展,技術覆蓋了醫藥研發各個環節,提升了研發效率和速度。“在這些變化的帶動下,創新成果也層出不窮。例如,在國家食藥監總局、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多個部委、機構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中國生物今年就上市了兩個新疫苗產品,其中手足口病疫苗是國家一類新藥。”十八大以來,有大概3000個新藥注冊申請獲批開展臨床研究,涉及210個1類新藥。
李秀玲還提到,近幾年,醫藥企業境內并購、境外并購、外資并購等都比過去活躍,這些兼并重組使產業結構優化。她表示,十八大以來,醫藥工業企業兼并重組交易金額超過1500億元。境內并購如國藥集團收購盈天醫藥、同濟堂藥業、天江藥業打造中藥平臺等,境外則有人福醫藥收購美國EPIC制藥,中化集團收購荷蘭DSM公司抗感染業務部分股份等等。中國生物在優勢領域疫苗和血液制品之外,也正在通過內生和外生增長,壯大動物保健、醫學美容、醫學診斷、抗體藥物等業務板塊。
“醫藥行業的整體發展確實讓我們感到很振奮。”李秀玲說,國藥集團作為目前唯一一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醫藥企業,五年來持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創新、行業資源優勢互補、精細管理、風險管控等六個方面的工作。“中國生物可以說是國家醫藥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李秀玲認為,未來必須通過創新產品、提高核心技術,做強做優做大企業,才能更具有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