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全:用心拉近中國電科“芯”與北斗三號“星”的距離
劉士全:用心拉近中國電科“芯”與北斗三號“星”的距離

文章來源: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7-11-08
“10、9、8……1,點火!”
11月5日,搭載“北斗三號”工程第一組兩顆全球組網衛星的運載火箭在巨大的轟鳴聲中騰空而起,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和使命,“北斗三號”工程成功打響“開門紅”。
在圓滿成功的背后,是包括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在內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驅動,勇攀高峰,譜寫航天科技事業新篇章的現實寫照。
劉士全就是其中之一。
劉士全——中國電科中科芯(58所)總線技術帶頭人,在該領域深耕多年,有著極其豐富的應用經驗和強大的技術實力,他還帶出了一支有戰斗力的總線隊伍,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實現技術創新。
劉士全帶領他的團隊攻關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為“北斗三號”工程第一組兩顆全球組網衛星自主研發總線電路,這顆電路是中國電科貢獻的多款芯片中最耀眼的“芯”,該電路應用于雙星上“核心大腦”星載計算機中的有效載荷分系統,有效載荷是航天器在軌完成航天使命的最重要的一個分系統,因為對有效載荷選擇和設計的最終功能和性能的品質將直接影響到最終特定航天任務實現的品質。
如果說有效載荷分系統是一條信息高速公路,應用在有效載荷分系統中的總線電路就如同高速公路上的各個出口和通道,負責各類命令、數據的通信和交互,實現高速的通信,共同完成有效載荷分系統的重要任務。
該項目在國內尚屬首次,設計、工藝、測試驗證難度均非常大。然而接踵而至的難關,俯仰皆是的挫折,并沒有羈伴住劉士全前進的步伐,他帶領團隊加班攻關、深夜研討,始終和大家一起砥礪奮進。
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提升,這是一條艱難的進化之路,一條實現自主可控的超越之路。成功的背后是默默的犧牲和付出。
無數個日夜,當普通人準時下班陪伴家人,劉士全家中永遠是母親、妻子的翹首期待。
記得那是一個冬天的晚上,劉士全在解決了一個技術難點后興奮的騎上電動車回家,孤獨的歸途中他仰望星空,開始期待自己的產品能早日上天。當他揉搓著凍的通紅的雙手、哈著熱氣推開家門,妻兒都已入睡,看著孩子稚嫩的臉龐,百感交集,轉身離開的剎那,一個聲音喊道:“爸爸,你別走,再陪我玩會兒!”孩子的夢囈讓這個不稱職的爸爸內疚滿懷……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劉士全一直注重電路的應用支持,用戶的需求就是使命的召喚,幾十家用戶單位,上百次的走訪及技術支持,士全出差,說走就走。
某次,該電路在正樣調試時出現了應用問題,一個電話,劉士全放下手頭的工作立刻趕往車站直奔北京用戶現場,由于是正樣件,無法對電路進行現場測試調試驗證,只能從北京趕回無錫,在驗證板、測試系統上,分析問題、觀察現象、復現對比。記得有一次,劉士全拖著疲憊的身軀坐上回家的出租車,快到小區門口時,手機再次響起,劉士全心里一緊……
“師傅,回火車站!”
掛完電話他沒有絲毫的猶豫,過家門而未入。
如此往復,劉士全一周之內往返無錫北京三次,在火車上渡過了四個焦慮而漫長的夜晚。全程參與異常分析,第一時間內給出了問題分析報告,幫助用戶解決了應用導致的問題,得到了用戶單位的一致認可。
不論是項目研發,還是技術支持,劉士全始終戰斗在工作一線。他以“釘釘子精神”和高度使命感執著的做好每一件事,每一顆電路。隨著航天任務的一次次順利發射,劉士全再次仰望星空,可以驕傲地抬頭微笑,浩瀚的宇宙中有他一手培育的“孩子們”!經過一次次改進優化后,電路性能超越了國外同類產品,而且電路可靠性更優。
芯之所向,劍指蒼穹。 他對浩瀚星空的探索永遠在路上,只為拉近“芯”與“星”的距離!